自古以来,人类都是有书籍情结的。据说犹太人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把书蘸上蜂蜜,让孩子去舔,从而让他们爱上读书。在中国,人们向来就喜欢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种境界和追求。因为这两者都能使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在网络和数字化的冲击下,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多元而丰富,尽管如此,书籍依然拥有不可替代的魅力。许多人仍旧保持着逛书店的习惯,喜欢坐在书店里,一边喝咖啡一边看书,喜欢在日光下、在花园里手捧图书的感觉,也喜欢将书放在床头边,和书里的内容同枕共眠。
作家余华曾说过:“阅读就是旅游,去一个你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其实,读书和旅行原本是一回事。旅行就是在读世界这本书:读山川河流,读平原丘陵,读风土人情,读人间万象。而读书何尝不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神游他乡,回望河山,在时间和空间里毫无阻隔地游荡,在纸上的天地间,去探究一个个关于世界的奥秘。
当你捧起书本,那些风景、气味、人潮、故事便一一涌向你,将你裹挟其中。你去往三毛笔下真实鲜活的撒哈拉,去往汪曾祺笔下犹如另一个星球的荒凉戈壁,去往马尔克斯笔下干燥且燃烧着的卡塔赫纳,去往川端康成笔下寂寥凄清、暗香浮动的雪国……远行就这样从字里行间开始了,而你所及之处,皆成为生命中美好的回忆。
从这个角度来说,《环球人文地理》一直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让读者在阅读中走遍千山万水,领略世间风情。
翻开每一期杂志,便开启了一场场精彩的旅行。我们从南极一路向北,追寻绚烂的极光;我们潜入深蓝,在澳大利亚的海底触摸色彩斑斓的珊瑚礁;我们沿着丝绸之路向西,在欧洲中世纪建筑里倾听古老的情事;我们行进在中国最长公路,感受大西部边境线上的惊艳景观;我们走进神秘的故宫,解开那些被王朝更迭、沧桑岁月锁在深宫大院中的谜团……热爱阅读的你,喜欢旅行的你,或仅仅只是对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充满好奇的你,都能在书中找到参与和分享的快乐。
就像在编辑本期大策划“土耳其”的过程中,时常出现在我眼前的画面是:不同地方的读者手捧这期杂志开始了属于自己的土耳其之旅。在咖啡店里,有人正在为代表拜占庭建筑艺术最高成就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而惊叹;在地铁上,有人正憧憬着乘坐热气球翱翔在卡帕多奇亚上空;在书房中,有人正被土耳其大街小巷售卖的“恶魔眼”、海泡石烟斗、彩色地毯等手工艺品而吸引……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的这句诗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塘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如果从生活局限性这个维度来理解这句诗,则有另外一层含义:倘若此时你是笼中鸟,池里鱼,不妨翻开书页,在文字中去领略山川之美,享受自由之乐,在阅读中完成一场远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