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意大利南部、地中海沿岸,有一座海港城市名叫塔兰托。在这里,最让人无法忽视的颜色不是蓝色,而是红色与黑色。随风飞扬的红色矿物粉末,裹携着钢铁厂矿石堆的刺鼻气味;黑色煤灰则是从钢铁厂烟囱里不断喷涌而出的滚滚浓烟。它们落在马路上,盖住足球场原本翠绿的草坪,铺在居民的阳台上,甚至塞满墓碑上文字的刻痕。
这座城市,曾在上世纪60年代,凭借ILVA钢铁厂的落地,稳居“欧洲最大钢铁生产基地之一”的宝座,是意大利工业化的象征。可如今,它却要为曾经不顾一切的发展,付出沉重的代价。
塔兰托的过去钢铁厂创造的城市辉煌
公元前706年,斯巴达人建立起塔兰托,它濒临伊奥尼亚海,处于塔兰托湾北部。优良的海湾条件带来丰富的水产资源,牡蛎、贻贝等各种海鲜源源不断供应着市场,使塔兰托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渔业城市。直到上世纪60年代,大型钢铁厂——ILVA落地塔兰托,这座城市的命运开始转变,一跃成为意大利南部的工业重镇。
这个庞大的钢铁厂,堪称工业革命的标志性存在。占地超过1500公顷,鼎盛时期年产量一度高达1000万吨,占意大利全国钢铁产量的30%以上,被认为是当时欧洲最大的钢铁厂之一。这里生产的钢铁,不仅满足了意大利国内市场的需求,还大量出口到欧洲乃至全球各地,支撑了塔兰托整座城市的经济发展。工厂的烟囱日夜不停喷吐出的烟雾,在当时被看作是工业蓬勃发展与城市繁荣昌盛的象征。

对于塔兰托的居民来说,钢铁厂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是生活的希望所在。在纪录片《钢铁星球》中,钢铁厂被描述为:是能让塔兰托人摆脱经济落后和道德自卑感的希望。它为人们提供了稳定的工作,让塔兰托人觉得自己走向了现代化,与意大利北部的人站在了平等位置,由此产生了自豪感和身份认同感。
在当时全球频发经济危机的形势下,塔兰托却凭借钢铁厂实现“逆风翻盘”,本地经济增长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钢铁厂的发展还带动了当地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繁荣。随之,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从1960年的20万迅速增长到1980年的30万。作为塔兰托的支柱产业,钢铁厂的税收为当地政府提供了充足的财政支持,学校、医院和基础设施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起。
那段时间里,生活在塔兰托的人衣食无忧。这里的失业率几乎为零,钢铁厂为超过2万名工人提供了稳定工作,许多家庭甚至几代人都在钢铁厂工作。丰厚的工资待遇,让他们世世代代享受着安定舒适的生活。当地居民安东尼奥·罗西感叹:“那时候,塔兰托就像一个梦想之城。工厂的工资很高,我们有了新车、新房,甚至可以去度假……”

塔兰托人尽情享受着钢铁厂带来的福利,却未曾想,代价竟然是付出生命!
在生产过程中,钢铁厂产生了大量污染物,包括二恶英、重金属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