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仰韶村
作者 王若曦
发表于 2025年5月

如果不是1921年的那次“动土”,仰韶村不过是黄河沿岸千千万万个普通乡村中的一个。但它注定是不寻常的,因为从动土的那一刻起,它就开始崭露头角,从默默无闻逐渐走进教科书,走向世界,并一举开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大门。

一铲惊世改写东亚史前史的密匙

仰韶村,静卧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镇的一块黄土台地上。这里三面环水,抬头可见巍峨的韶山,故得名“仰韶”。

仰韶村北倚海拔约1492米的韶山主峰,东、西、南三面分别被饮牛河、干沟河与小寨沟环抱,三条水系在村南汇聚成涧河支流。这“一山三水”的地理格局,恰似远古先民刻意的选择——韶山阻挡了凛冽的北风;冲积形成的台地巧妙避开了洪水侵袭;三条河流提供了稳定的水源与渔猎资源。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遥感数据显示,仰韶村所在的二级阶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达1.8%,至今仍是豫西地区的优质小麦产区。

仰韶村所在的渑池县,在历史上赫赫有名。公元前627年,著名的秦晋崤之战就发生在渑池。公元前279年,秦、赵两国会盟于此,史称渑池之会,《史记》里蔺相如逼秦王击缶的名场面就源于此。北宋时期,苏轼途经渑池,忆起弟弟苏辙的《怀绳池寄子瞻兄》一诗,于是和作了《和子由渑池怀旧》。

这些过往,冥冥之中预示着仰韶村的不平凡。

仰韶村真正闻名于世的过程,像是一部老式探险电影。故事要从一位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说起。1901年,安特生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博士毕业后,因两次参与瑞典的南极考察活动而声名大噪,后来担任了瑞典国家地质调查局局长。1914年,安特生受聘担任中国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顾问,来到中国从事地质调查和化石采集工作。1918年,为了采集化石,他来到河南,在当地传教士的帮助下,于渑池县北部发现了一些化石。

1920年深秋,安特生派助手刘长山前往河南洛阳以西,收购化石,结果误打误撞进入仰韶村。刘长山用三块大洋,从村民手中换来一麻袋的石器、石斧、陶片、骨器等,共600余件。当这些文物铺满地质调查所的陈列室时,安特生意识到,黄河岸边的这片黄土地下,埋藏着足以改写东亚史前史的关键证据。

1921年4月18日,安特生带着5个人来到仰韶村,进行为期8天的考察,收集到大量石器、陶片等。回到北京后,安特生对采集物进行研究,初步判定仰韶村是中国远古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存,有必要进行正式考古发掘。

为获得官方发掘许可,安特生可谓使尽浑身解数。他通过瑞典公使向外交部施压,还请地质学家翁文灏写了担保信。最终,国务院下发照准批文,安特生获得对仰韶村进行正式发掘的机会。

1921年10月27日,安特生和中国考古学家袁复礼共同开启了首次发掘工作。在36天的时间里,17个探方出土了685件石器、211件陶器和少量的骨器、蚌器等珍贵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绘制着精美花纹的彩陶,这些彩陶图案绚丽、线条恣意,如遗落人间的星子一般熠熠生辉。

发掘结束后,安特生在村民王德全家的地堰上立了一块木牌,上写“仰韶文化区”五个大字,以示保护。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文地理》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