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89年,英国探险家进行环球探险时,在越南一座岛屿上发现了一种奇特的动物。这种动物看上去三分像老鼠,七分似松鼠,喜欢把猪笼草当作自己的马桶,也可以面不改色地吃辣喝酒。这种样貌“鼠里鼠气”的动物,就是树鼩(qú)。
树鼩在很多方面与灵长类动物有着高度相似,可以说是人类的远亲。正因如此,它成为生物医学模型动物的新宠,在医学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类的“远房亲戚”真实身份终于揭晓
树鼩是树鼩目树鼩科树鼩属动物,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南部、西南部地区。
树鼩属于小型哺乳动物,成年树鼩的体重一般有200多克,体长26~40厘米,尾巴毛茸茸的,很像松鼠的尾巴,样子憨萌可爱,尖嘴短耳,面部看上去像老鼠,所以又名尖嘴老鼠、石鼠。背部毛色多为橄榄绿或褐色,腹部为灰白色或灰黄色,四足的颜色与背部相似。前后足均有五趾,每趾都有尖锐发达的爪。
树鼩的脑袋虽然小,却拥有发达的大脑和小脑。成年人大脑的重量约占体重的2%,树鼩的智力虽不及人类,但大脑重量几乎占体重的10%,有着哺乳动物中非常高的脑-体重比。值得一提的是,树鼩大脑中的嗅神经区较小,鼻子不太敏锐,但视觉系统却非常发达。这是因为它们的眼球结构与人相似,视网膜里有96%的视锥细胞,所以看东西有立体感,色彩分辨能力也很强,尤其能看清蓝色和黄色的物体。此外,它们还具有双眼视觉,两只眼睛可以同时观察、定位、成像。



早在1825年,科学家认为树鼩是“食虫目”中的一种。食虫目曾包括刺猬、鼹鼠、鼩鼱等小动物,但随着基因研究等分子分类学的发展,科学家发现食虫目成员彼此之间并不亲近,而是来自不同演化支,这一分类便逐渐被弃用。
1922年,有科学家提出,树鼩与灵长类动物在形态学上有密切关系,并陆续指出了一些树鼩接近灵长类的特征。例如,树鼩的五趾中,大拇趾和其余四趾是分开的,能够做一些简单的抓取动作;眼眶后有骨桥并形成骨性眼眶,使眼窝和颧骨完全分开;牙齿具有前臼齿;中耳部构造与狐猴相似;大脑比较发达,前额叶已经发育……
当然,也有一些灵长类动物共有的特征树鼩并不具备,因此树鼩究竟是不是灵长类,它和人类的“亲戚关系”有多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存在争议。直到2013年,科学家对树鼩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较为全面地获取了树鼩的遗传特性,发现在生理解剖、神经发育以及心理应激模式方面,树鼩与灵长类甚至是人类有着高度相似,证实了树鼩与灵长类动物的亲缘关系最近,便在“灵长总目”下自成了一个树鼩目,树鼩的身份由此确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