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小火轮
作者 陶灵
发表于 2025年5月

很多年前,幺爷爷坐蒸汽机船出川,那船要燃烧大量煤炭,需长烟囱扯火力、排烟尘,就像过去家里的煤炭灶一样。船的船体小,只一两层甲板,川江民间喊小火轮。最初,称为“汽船”,有一张特别清晰的老照片,一个叫唐纳德·曼尼的英国人拍摄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照片上,一艘名为“鸿福”的两层小火轮,正在西陵峡泄滩上行。泄滩是川江三大险滩之一,需要加大马力才能上去,那细长的烟囱里吐出的滚滚浓烟像一条黑龙。

川江水流急、险滩多,入川又为上水,小火轮一路都需大马力才能前行。

一百多年前,英国商人立德乐第一次驾驶小火轮“利川”号入川,为有足够的燃煤走到重庆,拖了一只木驳船随行,装满优质煤备用。这煤发热量大,船速快,可在半道上就用完了。“利川”号改烧川江当地煤,航速一下子慢了许多。

法国军舰“奥尔里”号也是一艘小火轮,入川前,船长武尔士雇用一只木船,装运备用煤在半道等候。这些燃煤来自英国加的夫港。但出发当天,“奥尔里”在通过以险滩著称的西陵峡时,耗煤量大,距离备用煤船还有两百多公里,于是武尔士船长写信到宜昌,请尽快送一船燃煤上来。三天后燃煤送到,“奥尔里”补足后,留下一半给后面即将入川的小火轮。过险滩时,英国煤发热量达不到要求,武尔士船长决定在煤炭里混合一些润滑油助燃,效果立见,“奥尔里”顺利上滩。据说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一只商船被联邦政府的军舰追赶,燃煤用完,把大量火腿扔进锅炉炉灶……武尔士船长从中受到启发。一路上,“奥尔里”补充燃煤三四次,武尔士船长心痛,因为英国煤“贵得离谱”。听说重庆煤炭质量好,便拍电报运来几十吨,改烧重庆煤。

小火轮船小,装的客货不多,又要装备用煤,不划算。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民生公司在忠县上游约二十公里处设了加煤站,小火轮在途中补充燃煤,启程时可多装些客货。这里原是一个无名的乡野码头,煤炭从附近方斗山开采后运来,停船加煤,人逐渐多起来,形成场镇。川江沿岸乡民过去又喊小火轮为洋船,场镇被称为洋渡。民生公司在沿岸的涪陵、忠县、云阳等地建有多个加煤站,途中补充燃煤更方便、容易。

1917年,万县海关开关,当地一些商人联合创办岷江轮船公司,在上海建造了两艘小火轮。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文地理》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