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崎岖不平的乡间小路上,一辆汽车疾驰而过,虽然有汽车减震系统能够缓解部分颠簸和震动,但如果行驶时间较长,司机和乘客还是会感到不舒服。可想而知,若没有减震系统或其他减震措施,这种颠簸与震动将更为剧烈,乘车体验将极为糟糕。
在古代社会,马车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其机械结构中并没有现代化的弹簧与减震器构成的减震系统。同时,古代的道路也远不如现代的沥青路平坦,因此行驶过程中的颠簸与震动在所难免。那么,古人如何为马车减震呢?他们又有哪些减震措施或结构设计能够有效提升乘坐舒适性呢?
对于生活在2000多年前的古人,尤其是王室贵族,马车的乘车舒适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事实上,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在传统技术条件的限制下,古代工匠充分发挥其智慧,在材料选择、结构设计、连接方式等方面尝试了多种减震措施,成功将车辆的颠簸与震动降至最低,极大地提升了乘坐者的舒适性。
减震措施1:舆底与乘坐者间铺茵垫
车舆是马车的核心承载系统,而舆底则是人体与车体直接接触的部分,也是震动传递的起点。车辆行驶时的颠簸与震动会首先通过舆底传导至人体。对古人而言,从人与车舆接触的位置入手,或许能够有效减轻震动。最直接的解决方案是在人与舆底之间增加一个质地轻软且富有弹性的垫子。考古发现的古代马车证实这一做法的确存在。在古代,这种垫子被称为“茵”。它以麻布或其他材料为外皮,内部填充柔软的絮状物,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有效缓冲舆底传来的震动。
秦始皇帝陵出土的两乘青铜马车便配备了类似“茵”的装置。一号青铜马车的舆底铸有麻布纹样,表面涂有朱色;二号青铜马车的舆底则铺设了类似朱色布帛的“茵”,看起来质地轻软,仿佛是用锦绣制成的软垫。此外,“茵”下还铺有草垫,进一步增强了舒适性。《诗经·秦风·小戎》中也有相关记载:“文茵畅毂,驾我骐馵。”其中的“文茵”指带有花纹的虎皮坐垫。可见,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等级的人所使用的“茵”在材质上存在明显差异。

减震措施2:舆底采用革带编织设计
在人与车舆底之间铺设“茵”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冲车辆的颠簸与震动,但除了增加缓冲物之外,是否还有更有效的措施或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古人通过直接将舆底结构设计成有弹性的革带编织形式,进一步提升了减震效果。
考古发现证实,自商周以来,马车舆底的结构设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采用桄木(舆底框架纵向的支撑木)铺木板的方式;另一种则是采用革带编织的方式。其中,桄木铺木板的车舆较为常见,而革带编织的车舆则相对稀少。从殷墟考古发掘的马车遗迹来看,只有王陵区出土的个别马车舆底采用了革带编织设计,其余绝大部分车舆均采用桄木铺木板的方式制作。西周时期,在诸侯王及王室贵族的随葬马车中,也仅有少量舆底采用革带编织设计,其余大多数仍以桄木铺木板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