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流言榜
发表于 2025年5月

“可降解塑料”用完后随便丢掉就能自然降解吗

流言:用完的“可降解塑料”随便丢掉就好,反正这些塑料能够在自然界中自然降解。

真相: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可降解塑料”是一类包含数十种材料,可以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如微生物作用、光照、水分、氧气等)分解为二氧化碳、水、甲烷或生物质等小分子物质的塑料材料。不过,它们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是一种“环保材料”,用完后可以随手扔掉。事实上,其降解条件非常苛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的报告指出,大多数可降解塑料在自然环境中的分解速度远低于市场宣传,甚至会带来新的污染问题。

根据降解方式的不同,“可降解塑料”可分为生物降解塑料、光降解塑料以及氧化降解塑料。不同的“可降解塑料”通常需要特定的条件才能实现降解。例如,在堆肥条件下,光降解塑料和氧化降解塑料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实现降解;而在自然环境中,例如海洋、土壤或者垃圾填埋场中,它们的降解速度非常缓慢。退一步说,即使“可降解塑料”开始分解,也不一定能在自然界中彻底消失,反而可能变成更小的塑料颗粒—微塑料,并在环境中长时间残留和积累。

所以,塑料“可降解”不代表它是“一次性”的,“可降解塑料”有时也需要经过回收与利用。在当下,从源头减少塑料的使用、提高其重复使用的可能、妥善回收再利用,通过循环经济的实践改变线性模式的不断消耗,或许是应对塑料污染的更好的做法。

骨质疏松症患者应该尽量少活动吗

流言:骨质疏松症患者应该尽量少活动,以免不小心发生骨折。

真相:骨质疏松是随着年龄增长,因微量元素摄入减少等多种代谢因素所引发的增龄性疾病。治疗骨质疏松症,除了服用药物之外,还需改善生活方式。有大量证据表明,适当运动对肌肉和骨骼的代谢具有促进作用,能“增肌强骨”。

不少老年人因过度担心意外摔倒导致骨折而选择减少活动量。这是因噎废食的做法。无论是人体的躯体功能还是认知功能,都是越用越灵活,若不活动,反而会增加跌倒的风险。

此外,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需要补充维生素D,增加日照时间,因为照射到皮肤上的紫外线能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若不进行户外活动,整天待在室内,就无法获得充足的维生素D,不利于维护骨骼健康。

所以,因害怕骨折而减少活动并不可取。老年人应通过健康饮食与适量运动,促进肌肉增长,增强骨骼的稳定性。

“2024 YR4”小行星即将撞击地球吗

流言:被称为“城市杀手”的“2024 YR4”小行星将于2032年撞击地球,其撞击时释放的能量约为770万吨TNT当量,相当于500颗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威力。

真相:2024年12月

27日,一颗编号为“2024 YR4”的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并被位于智利的小行星撞击地球警报系统站发现。天文学家经过两天的跟踪观测,计算出该小行星有1%的概率与地球相撞。

此后,来自全球各地的天文学家和全球各天文台站纷纷加入观测行列,更多观测结果也陆续发布。欧洲航天局发布的计算结果显示,“2024 YR4”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上升到1.6%,撞击时间预计为2032年12月22日。

本文刊登于《百科知识》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