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小档案——《十骏犬图册》
作者 李想
发表于 2025年5月

名称:十骏犬图册

尺寸:每开纵25.2厘米,横30厘米

年代:清

作者:艾启蒙

材质:纸本设色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人类最忠实的朋友

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狗,是人类最早驯化家养的动物之一。考古学和遗传学证据显示,至少在距今1.5万年的时候,人类就已经开始驯养犬。自古以来,因为活泼可爱、机灵通人性以及对人类的不离不弃,犬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与犬相关的谚语、俚语或典故。如我国古人常说“马忠,羊孝,狗义”“狗守夜,鸡司晨”……这些既是古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也是人类喜爱犬的真情流露。

犬在人们的心中有如此高的地位,主要源于它们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众所周知,犬的祖先是狼。人们在长期的狩猎实践中发现,狼机敏灵活、攻击性强、善于团队协作,常能捕获其他体形较小的哺乳动物,因此便想将它们驯化为自己的助手,帮助自己狩猎。先秦时期的一些文献印证了人类驯化犬的目的就是狩猎。《说文稽古篇》中记载:“游牧时代,惟犬独多,穴居则畜犬守御,狩猎则携犬自随,因而人必畜犬。”《礼记》中记载:“守犬、田犬则授摈者,既受乃问犬名。”田犬,即猎犬。田,古同“畋”,意为狩猎。“狩猎”二字都以“犬”字作为部首,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犬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在饲养的过程中,人们又惊喜地发现驯化的犬特别忠诚,既能看家护院,还能帮助人类驯化其他动物,如牧羊犬等,也就是《礼记》中记载的“守犬”。得益于对犬的驯化,人类掌握了驯化动物的技巧,为后期驯化更多的家畜、家禽提供了经验。人类将犬收编至狩猎队伍之后,猎捕其他动物的能力大大增强,丰富了人类摄取动物蛋白的来源,为原始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犬的机警,减少了野生动物和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有助于人类的繁衍和发展。当然,犬本身也是人类摄取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虽然说起来有些残忍,但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自然界中有很多狩猎本领超凡的动物,为什么狼会成为人类首选的驯化对象呢?首先是因为狼的体形较为合适。老虎也有很强的狩猎能力,但是巨大的体形实在让人难以驾驭,老虎没驯化成功,人类反而可能先成为老虎的点心了;狐狸也有一定的狩猎本领,但无奈其体形太小,能猎捕的动物实在不多。其次是因为狼的适应能力强。狼能生活在各类复杂的环境中,具有杂食性,可以吃人类的残羹剩骨,这在食物短缺的新石器时代显得尤为重要。此外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狼的繁衍能力强,母狼一胎能生好几只幼崽,可以源源不断地为人类提供“猎二代”“猎三代”……

除了狩猎,犬还被古人用于兵战之事。《搜神记》《后汉书》等古籍中记载,上古帝喾高辛氏时,犬戎之寇作乱,帝喾多次派人久攻不下,下令凡是能得到犬戎大将首级者,赏“金千镒,邑万家”,并且把自己的小女儿许配给他为妻。帝喾饲养的一条五彩狗—盘瓠深入敌营内部,咬死敌将并衔着其人头跑回来见帝喾。帝喾遵守自己的诺言,将小女儿嫁给盘瓠。三年之后,盘瓠与帝喾之女生了12个孩子,其后代“外痴内黠,安土重旧”,自成一族。《水经注》中记载:“今武陵郡夷即盘瓠之种落也。”时至今日,有关盘瓠的故事仍在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广为流传。虽然这个传说的内容荒诞,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远古时期犬被用于战争的史实。《史记》中用“譬若施韩卢而搏蹇兔也”来形容秦国的军事实力,其中“韩卢”指的就是源自韩国(春秋战国时期陕西韩城地区)的细犬。

本文刊登于《百科知识》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