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球三千年
作者 刘超
发表于 2025年5月

当前,全球变化日益引起各界关注,落实双碳减排成为绿色发展的关键抓手。在承担保护地球的重任前,人类更需要正确认识地球。很多人仅从地理科学角度了解地球,而《人文地球: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这本书聚焦于人类探索地球的文明史,由远及近地回溯了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包含了探讨、质疑和完善。这本书不仅涵盖了地理、地质、气象、海洋等自然科学领域的精髓,还巧妙融入了历史、哲学、艺术等多学科的养分,构建了一个跨学科、多维度的认知框架。

作者张九辰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国际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副主席,现任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际地理学科学联合会地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会员。她将零散的知识碎片编织成了连贯的叙事篇幅,生动讲述了以人类视角为中心的地球科学近3000年的故事,这些丰富的知识不仅使读者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也能引发其深刻思考并得到启迪。

《人文地球: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书影

何为“人文地球”

“人文地球”是作者创造性提出的核心概念。众所周知,1990年,“旅行者1号”人造卫星在距离地球60亿千米处拍摄到的地球仅是一颗“暗淡蓝点”,这是地球在宇宙中的自然面貌;而在本书序言中,作者将带有人类观察滤镜的地球容颜称为“人文地球”,这是人类根据自身的观察与思考,用文字描述、图像绘制、科学归纳、数据统计出来的地球形象。全书视野开阔,将关于地球的许多问题娓娓道来。全书主体内容共十章,分为“对未知的解释”“化繁为简”“悄然的革命”三个大的部分,三个部分以时间为轴对应三个时段。第一个时段始于公元前800年,止于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跨越约2500年的历史。第二个时段重点关注18—19世纪,跨越近300年。第三个时段从20世纪到21世纪初,距今只有100多年,但产生了非常多的变革。书中细致描绘了人类视角下的地球容貌变迁史,讲述了“人文地球”发展过程中科学与人文交融的故事,引领读者以动态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球、观察世界,从而自然而然地加深人与地球和环境关系的理解。

古典文明时期的懵懂探索

本书开篇向读者提出问题:古人如何认识和描述大地形状?又如何理解天与地的关系?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朴素解释,如古巴比伦人认为宇宙是封闭的小室或箱子,且一定要有山支撑天穹;古埃及人把宇宙看作南北较长的方盒子,且四方有天柱;古印度人认为天穹是由大象托起的;中国古人则发展出“盖天说”“宣夜说”“浑天说”等理论。

本文刊登于《百科知识》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