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黄、枫叶红、松柏绿……周末天晴,正是出游好时节,南京这座古都的诗情画意,可谓达到巅峰:线下,成群结队的游人流水般涌动;线上,五颜六色的照片如云锦般荡漾。
诗情画意中也有苦恼,比如拍不出景色的多彩与绚烂。一个视角,明明看着非常惊艳,用手机甚至相机拍下来却很普通。《读库》主编张立宪就曾在社交媒体上写过一段感想:一直很苦恼,手机永远拍不出银杏叶绚烂而微妙的色泽,今天似乎明白了,在图像算法中,可能就没处理过这种独一无二的颜色。
在生活中,我们常听到一种表达叫“所见即所得”,大意是“看到的就是得到的”,用于描述一种直观、直接、无须额外转换或解释的情况。相较于人眼直观,相机成像却并非“所见即所得”。细究其中的原因,我想大概有两个吧。
一是我们每天都要用上10多个小时的肉眼,远比任何相机都厉害。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第六章中写道:“眼睛有调节焦距、允许不同采光量和纠正球面像差与色差的无与伦比的设计。我坦白地承认,认为眼睛是通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假说似乎是荒谬可笑的。”人眼之精妙绝伦,甚至让他怀疑自己的进化论。
关于人眼直观的清晰度,有个爱好摄影的科学家曾宣称,经过精密计算,人眼在视线良好的情况下像素高达5.76亿。也有人提出这个理论有待商讨,毕竟人眼对焦范畴有限,如果根据视锥细胞的角度来计算,人眼像素大概在五六百万。但这也很了不起了,对吗?
此外,人眼能够识别的色彩数量高达千万种;人眼根据光线强弱调节敏感度之差高达600倍,且毫无噪点;人眼可以在0.2秒内完成对焦,将物体清晰地呈现在视网膜上;大脑能够分析、过滤并辨别视觉信号,达到更高层次……这些能力都是相机无法企及的。
高效的图像捕捉能力,精准的对焦系统,灵活的光圈调节,感光神经的强大能力……总之,人眼的生理结构和与大脑的协同工作,使其在图像捕捉和处理能力上远超相机,原图直出,画质完胜。
二是按部就班的相机,无法拥有人在现场感受到的氛围与情绪。在出游中,看见美丽的风景、心动的场景,我们总会下意识打开手机或相机留念。但定格的画面大多“有心无力”,只能又打开修图软件。经过精修,照片好看多了,却要么不太像,要么不自然,怎么都还原不了亲眼所见。
传感器记录景物信息,接着转换成数字信号存储——相机“看见”的景物与屏幕显现的照片,它们之间只有严丝合缝的数据对照。而人眼与相机的成像原理大体相似,成像效果却更加复杂:相机拍不出眼角的余光,拍不出视野的辽阔,拍不出无尽的深邃,拍不出主观的取舍,拍不出来那一瞬间的新鲜、陶醉、震撼……
飞机上俯瞰云雾缭绕的雪山,高原上仰望炫目的日出冰川,牧场边遥看悠闲吃草的牛羊……之前,我出差去了趟新疆,回来都好些日子了,还动不动就跟妻子念叨:“有机会咱们一起去一趟新疆!”
妻子似乎嫌远,说道:“以后吧。看你拍那么多照片,也算是欣赏过了。”
“那可不一样!”我急了,说,“一定要亲眼看到,去真切感受那种自然的壮美,以及人的渺小。”
取景框太小,装不下现场的体验;照片太薄,藏不进当时的美好。我看过一档真人秀节目,至今对其中的一句话念念不忘:眼睛看到的东西,是拍不出来的。
我,感同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