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坎儿井:新疆的“地下运河”
千百年来,吐鲁番能大面积种植葡萄,成为丝路重镇,坎儿井功不可没。吐鲁番盆地夏季酷热难耐,年均降水量仅16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 000毫米,再加上河流匮乏,自古便被称为“火洲”。面对这种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古人发明了坎儿井来解决当地的水源问题。
在新疆考古发现的一幅2 300年前的岩画,其上的水系、井、泉图案与坎儿井惊人相似。据专家推测,早在汉代,吐鲁番地区就已经有坎儿井的身影。
吐鲁番盆地内的水资源,主要来自博格达山的冰雪融水。古人利用地势落差,开凿暗渠,引导水流沿着暗渠流向盆地。他们为什么不修明渠,或者直接挖掘河道呢?因为当地常年高温干燥,水在流动过程中很容易被大量蒸发,或者渗漏到地下。于是,他们就琢磨出了坎儿井这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
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构造原理是: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找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下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依地势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知识窗》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