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中国色
作者 李艳霞
发表于 2025年5月

智者以手成艺。先民创造了古老的华夏文明,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脉相承,中国色彩历历如画。

色彩源于大自然。古人从日出日落和时序更迭的自然景色中,得出赤、青、黄、白、黑为滋生宇宙大地的基本色调,也是对世界最直观的认知。这种中国色的基调被称作“正五色”。四季也有对应的五行属性,即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斗转星移,四季交替,自然万物的变化衍生出更多的中国色。

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二十四节气,对应自然变幻的气象和时令,充满色彩渐变的美感。立春节气,颜色起于“黄白游”的若白轻黄,承之“松花”的嫩黄微绿,转而“缃叶”的桑叶初生色,合乎“苍黄”的青青黄黄。这时的春色,悄悄地掀天揭地。“篷窗窥天缥,江水真安流,雪霁艳朱炎,相思登北楼。”青白色,其色如晴,诗中说的就是中国传统色之“天缥”。然后,细润的雨水轻轻剥离冰雪的外衣,春的本色得以显现,一条条藤蔓虬结盘错,春天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雨水节气,颜色起于“盈盈”的桃花浮水,承之“水红”的深粉浅红,转而“苏梅”的小红桃杏色,合乎“紫茎屏风”的水葵茎色。雨水大情怀,春雨贵如油。随之,“山下飞鸣黄栗留,溪边饮啄白符鸠”,黄栗留即为“黄的鸟”,作为一种夏候鸟,它的归来也意味着大地变暖。

本文刊登于《知识窗》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