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
作者 段奇清
发表于 2025年5月

“断章”可以删繁就简,如同三秋树,向人展示其特别与重点之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此诗是卞之琳从他创作的一首长诗中截取而来的,故而有了《断章》这个名字。“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卞之琳《断章》就取得了他所求的效果。整首长诗写了什么已没有人知道,这四句诗却成为近代诗中一颗璀璨明珠。

“断章”可以取所求,但断章取义不可取。孔子去世后,一天,有若向曾参请教道:“问丧于夫子乎?”这里的“丧”指的是丢官;“夫子”是指孔子。意思是:“如果丢了官,应该怎么办?你就此事请教过老师吗?”。曾参说,老师还真对这件事表达过看法,说的是“丧欲速贫,死欲速朽”。

听后,有若将头摇得像拨浪鼓,说:“老师绝对不会这样说!”曾参坚持说:“老师讲的时候,我就在边上呢!”有若认为老师不会这样说的理由是:孔子在做中都宰(今山东省汶上县的主政官员)时,曾制订了下葬的规矩:棺要四寸厚,椁要五寸厚。这说明了老师是不希望人死后很快腐烂的。孔子辞掉鲁国大司寇一职后,十几年一直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主张。在快要到达楚国的时候,他还相继派出子夏和冉有,让他们提前进入楚国了解情况。要是丢了官就立马让自己变得贫穷,孔子不会如此推销自己,以再得到一定的官位。

有若不相信曾参的话,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游也来做证:“老师说这话时,我就在旁边呢!”可子游的话,却证明了有若的料事如神:“即使老师说过,也一定别有原因。

本文刊登于《知识窗》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