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模仿的人生也能有答案
作者 云笺一月
发表于 2025年5月

从小,我就有一个当作家的梦想,为了靠近这个梦想,我开始试着写作。写着写着,发现一个问题——我在不由自主地模仿曾经读过的作家的文风。可当我试图摆脱这个倾向,努力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属于自己的风格时,我又开始怀疑,有人会喜欢我的风格吗?

这段时间,我为了准备写作,读了不少书,也看了不少他人成功后分享的攻略,但是,真正引发我思考的,是余华老师在《活着》的序言里写的:“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我在想,如果自己不知道该写什么,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写才能让大众接受,又该怎么办呢?我循着内心,叩问自己,但我茫然焦灼,在内心找不到答案。于是我停下笔,开始踌躇该不该继续,还是写作的梦想就此打住?

然而,在写下这篇作品的当下,我心里终于有了自己的答案。一定要得到他人认可吗?这个认可的标准是什么呢?是谁定的标准呢?

在网络上常常能看到有人在抨击中国式教育,说在这个市场趋向特色化、强调差异性的时代,中国式教育磨灭了学生的个性,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导致现在学生就业难,而且在职场上还习惯用“学生思维”解决问题。

本文刊登于《知识窗》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