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古人养狗狗
狗是人类很早就驯化的动物之一。在古代,狗不仅扮演着狩猎捕食、看家护院的角色,还被赋予了很多文化上的象征意义。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古人养狗的那些有趣故事和传统吧!

相伴一万年的好伙伴
狗被驯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石器时代。在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许多石器时代遗址中,我们都发现过犬类的遗骸。这证明,我国先民驯狗、养狗的历史十分悠久。其中,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南庄头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狗下颌骨,距今约10000 年,被认为是“中国已知最早出现的家养动物”。
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多种多样的作用。它们跑得飞快,鼻子和耳朵特别灵敏,所以擅长追踪和抓捕猎物。就像《诗经》中记载的那样,“跃跃毚(chán)兔,遇犬获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便是动作敏捷的兔子,一旦遇到猎狗,也只能束手就擒了。
随着农耕文明兴起,狗又承担起了看家护院的重任,它们还会参与农业劳动,比如帮主人驱赶跑到农田里的野兽、保护农作物等。狗这么能干,自然就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好伙伴,与人类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所以,考古人员在很多古墓中发现了不少陶狗、玉狗、铜狗等以狗为题材的陪葬品,反映的正是古人对狗的喜爱和依赖之情。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奇妙博物馆》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