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的刻度
作者 刘晓丹
发表于 2025年5月

当燕尾剪开最后一片残冰,古老的日晷指针在赤道上方投下等长的阴影。春分,这个镌刻在青铜圭表上的节气,携着《尚书·尧典》“日中星鸟,以殷仲春”的密码,穿越三千载光阴,依然精准叩击着华夏大地的脉搏。

《春秋繁露》里“阴阳相半”的哲思,在农人的犁铧下化作具体可感的温度。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吹奏着八千年前春分祭祀的旋律;殷墟甲骨上的“春”字,形如破土萌发的草芽。这些文明的刻度,比任何诗句都更早丈量过春分的深度。

唐人徐铉在《七绝·苏醒》中写道:“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这微雨不仅浸湿了长安的官道,更浸润了敦煌莫高窟217窟的《春分耕作图》——画中农夫扬鞭驱犊的姿势,与今日华北平原的春耕仍保持着基因级的相似。

本文刊登于《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