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粽艾蒲撩乡愁
故园水乡,端午时节总是弥漫着醇厚的粽香、艾蒿菖蒲的草木幽香,泼洒着浓郁的风情。粽箬、艾蒿和菖蒲,轻念有股凉意从远古袭来,一片幽深和暗绿。
凄迷黄昏,水乡女子,划着小船打粽箬来了。把苇叶一片片掐下,再一把把放在船上的水桶里,青翠欲滴,新鲜碧澄,散发出幽幽清香。待到残阳如血、牧笛轻吹时,她们才荡起小舟、沐着夕晖而归。端午风情便在绿色的粽叶间、甜润的民歌中荡漾开来。
破晓时,天空是澄澈的天青色,恍若古镇的染坊。水色淋漓中,有窈窕村姑担一篮粽箬,在小巷深弄里脆生生地叫卖。她们软软的步子,水蒲般的腰肢,一副青竹扁担在圆肩上直晃悠。青碧的粽箬养在水桶里,甜脆的吆喝回荡在长街短巷,音韵绵长。远眺,有身姿袅娜的村妇在清水田里插秧,婉转的秧歌飘向远村,在淡青色的炊烟里缠绵。
母亲把箬叶放到锅里煮沸,再捞起洗净,就是上好的粽叶了。新采的箬叶浸泡入水,水瞬间被晕染成淡淡的青色,翡翠般透明,嫩嫩的绿惹人怜爱。
裹粽子颇有技巧,多为村中祖辈们或心灵手巧的村妇。她们先把翠绿的箬叶烫煮干净,在雪白的糯米里掺上赤豆、蚕豆、花生仁或肉末儿,然后把三四片箬叶铺叠起来,尖出两指卷成锥状,灌满糯米和馅料,用棉线慢慢地包扎、绑缚,棱角分明。
村中巧手还能包出各种样式的青粽,有犄角对称菱米形的,有细挑女人小脚形的,有犀利峭拔斧头形的,有粗放简朴草把形的,馋得垂髫稚子直咽口水。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