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堪荷锄背影远
作者 陈立峰
发表于 2025年7月

据王元化回忆,他认识王瑶是在1981年召开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会议上,后来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时又经常在一起,这样就逐渐熟悉了起来。1981年6月,王元化和王瑶同时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首届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皆为一时之选,其中文学评议组成员有王力、王瑶、王元化、王季思、王朝闻、叶圣陶、朱东润、李荣、吴世昌、吕叔湘、萧涤非、夏鼐、钟敬文、钱锺书等。1978年9月,国务院决定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王瑶任《中国文学》卷编委会副主任。1979年,王元化被安排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工作,负责文学卷编务,平反后也任《中国文学》卷编委会副主任。1986年,《中国文学》卷初稿完稿,两人在那几年有过较长时间的工作接触。

1986年底,王瑶参加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会并作了发言。他痛感晚清以降百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的格局越来越小,水平越来越低,就想追问原因究竟何在。会中谈道:“从中国文学研究的状况说,近代学者由于引进和吸收了外国的学术思想、文学观念、治学方法,大大推动了研究工作的现代化进程……文学研究要发展,必须不断更新研究的观念和方法,而这就不能不吸收和利用外来学术文化的优秀成果。”1987年夏,在弟子陈平原的协助下,王瑶以“近现代学者对中国文学研究的贡献及其经验”为题,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年底获批。王瑶计划选取梁启超、王国维、鲁迅、胡适、钱锺书、王元化等二十位学者作为研究对象,因为他们在继承中国传统治学精神的同时,汲取了西方的学术观念和方法,从而推动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转型与新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实则开启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学术史研究”之先声。王瑶坚持以王元化殿后,认定其在观点、方向及方法上皆具前瞻性,居于继往开来之地位,实具“现代化进程”之轨迹。

王元化对此事也颇为看重。他曾答应哲学家冯契,给其主编的刊物提供两万字左右的传略,于是将任务交由蒋述卓等三位弟子完成。1987年末,王元化亲自参与该传略的修改定稿。初稿以国务院学位评定小组会议起笔,后来王元化将开头改定为:“全国文学学科‘七五’规划中,有一个由王瑶负责的重点项目受到人们关注。这个选题将对十五位中国现代古典文学研究者从王国维直到王元化的成果分别进行总结。”他在致劳承万的信中说:“我曾在研究生为我写的简略传记中补充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这是我唯一一次自己对自己作的一些鉴定。”这份传略后来也成为研究其生平经历与思想发展的重要史料。

王瑶致朱寨的一通佚信也跟这个学术项目有关。因王元化一章撰稿人出了问题,势必要更换人选。王瑶为此致信王元化征询意见。王元化回信建议改由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朱寨来承担。朱寨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红的理论批评家,因《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一书而著称。朱寨在其主编的《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理论二集》导言,以及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所写的文学理论与批评中,都曾对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有过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部值得重视的研究专著。他说该书不是以古论古,而是以《文心雕龙》为经,对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等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征引广博,启人心智。为此,王瑶在1989年10月23日特意致函朱寨,请求援手。

朱寨同志:

您好!兹有一事相烦,务请慨允。前者我所负责主持之“七五”科研项目,已开过一次会,拟定廿人的名单,每篇二至三万字,全书定名为《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人物以生年为序,即“梁启超、王国维、鲁迅、胡适……钱钟书、王元化”,内容以评介其关于中国文学研究之论著为主,除涉及其学术观点、方法者外,不着重生平事迹、经历等,此与“评传”略有差别。此书着眼于文学观念、治学方法之变化,研究领域之开拓等,因此不选如章太炎、刘师培诸人之仍沿用传统观念、方法之学者,实际上亦为研究西方文化传入后在中国文学(当然是古典文学)研究领域所引起之变革及其经验教训。撰稿者由马良春同志协助约请,多位文研所同志,如邓绍基、沈玉成、范宁、董乃斌等同志,亦有北大数人参加。我不担任具体写作任务,只允写一序言,说明意图及原委。经开会商定各篇皆于十月底集稿,年底交北大出版社,因时局延宕,已改为年底交稿,估计皆可如期完成。惟关于王元化一文,因元化同志原推荐担任写作之包某发生问题,他虽已答应撰稿,但势必另约他人。经与元化同志通信商酌,他坚请您赶写此文。他写信问您的通信地址,并云将寄一些材料给您,以供参考。此文着重介绍他在古代文论(《文心雕龙》等)方面之研究成果,在本书之构思中具有前瞻性,即继往开来之性质,虽成果略嫌单薄,但十分重要,在研究工作之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及探索方面,文学观念及治学方法诸方面,皆具有可发挥之理论性,不管其观点是否正确无讹,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