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云山、谭中父子在印度的经历,是中印友好交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2024年11月,谭中新书《中印一家亲:父亲谭云山与我的经历》(以下简称《中印一家亲》)由新世界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是谭云山、谭中父子二人的回忆录,一经出版就备受中印两国学者的好评。该书二百五十多页,回顾了父子二人从事中印文化交流工作的经历,大量细节在国内属于首次公布,具有很强的创新性、故事性,特色鲜明。谭中为庆祝该书出版,在2025年元旦写下一首名为《CHINDIA中印大同》的藏头诗:“中国进展节节高,印度赶超天之骄。大江雪山黄金地,同胞兄弟睦邦交。”
谭云山的代表作《印度周游记》在中印友好交流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谭中这本新书《中印一家亲》,则完全可以与其父亲的《印度周游记》相媲美,因为两本书都是中印两大文明相互交往历史长河中不朽的名著,是读者了解和研究中印关系、中印文化交流的必读图书。
一
被誉为“现代玄奘”的谭云山是近现代中印友好关系的关键奠基人之一,他的长子谭中是其事业继承人,谭氏父子被誉为中国与印度友好关系的金桥。谭中在《中印一家亲》中指出,印度朋友视谭云山为中华文明的使者,并将谭中视为谭云山的事业继承者。谭氏父子事实上成了长驻印度的中华文明使者,即在印度沟通中印两大文明、促进中印友好的“民间大使”。该书封底三位名人对谭氏父子的评价很好地反映了他们的中华文明使者地位。
谭云山之所以能成为“现代玄奘”,家庭因素在其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他诞生于湖南省茶陵县的一个乡村知识分子家庭,自幼便在父母的宠爱与悉心培育下,沉浸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接受着良好的文化熏陶。然而,命运的轨迹在他五六岁时陡然转变。父母相继离世,这段童年时期的坎坷经历,看似是沉重打击,实则为他日后肩负起沟通中印两大文明的使命悄然埋下了伏笔。父母离世后,谭云山被父亲的挚友收养,这段特殊的成长经历,促使他很早练就了与陌生人自如交往的本领,并且拥有了超乎常人的适应艰苦陌生环境的能力。谭云山从小就喜欢读《西游记》,同时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因此对印度有着淳朴的向往,所以谭云山成功地将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与佛教哲学的苦行乐道熔铸为他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例如,该书提到,谭云山到印度国际大学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他以“拭盆如扫地,倒饭似打铃”的乐观主义诗句来坦然面对物资匮乏与生活艰苦。谭云山童年时的独特经历与性格养成,不仅能够使他很快适应在异国的艰苦环境,并且能保持乐观的情绪,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工作和学习。
此外,该书指出,谭云山能担起“现代玄奘”的重任,离不开妻子陈乃蔚毫无保留的支持。初至印度国际大学时,谭云山薪资微薄且极不稳定,妻子陈乃蔚和她的妹妹陈莱笙慷慨解囊,拿出自己的积蓄资助谭云山,姐妹二人的帮助解决了谭云山艰苦生活中的最大困难。与此形成鲜明对照,当时泰戈尔其实也盛情邀请了许多中国学者,但他们都因难以承受经济上的窘迫与生活的艰苦,特别是缺乏家庭的支持而放弃,其他学者的半途而废更凸显出谭云山持之以恒的难能可贵。《中印两大文明的金桥——谭云山》书中记载,泰戈尔曾向数位中国学者发出到印度国际大学任教的邀请,虽然这些学者欣然应允,却都因家人的强烈反对而无奈放弃。
谭氏父子先后成为印度的中国学研究学术带头人与领军者。如果将当下印度的中国学研究喻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其根系可溯源至谭云山与泰戈尔携手创办的中国学院。例如,许多在印度的中国研究机构在其初创阶段,都请谭氏父子负责面试引进的学者。另外,谭中在《中印一家亲》中回忆:印度公务员中文考试的试卷,往往由谭氏父子负责命题与评阅。所以当时印度学习过中文的政府官员,或多或少都与谭氏父子有着师生之谊。此外,谭氏父子还肩负着印度有关中国研究课题的审批重任。正如《中印一家亲》内容简介中所述:“谭中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在中国和印度两国间传播文化,研究汉语教学,不仅培养出许多了解印度文化的中国学者,并且培养出许多了解中国文化的印度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