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在庆祝深圳大学成立四十周年的日子里,和许多深大校友一样,我收到了深圳大学资深教授郁龙余赠送的《黄道婆》一书。翻开这部浸透着松江泥土芬芳的长篇历史小说,年近八十高龄的郁龙余教授以半生学术积淀为梭,以五十年的生活积累和创作酝酿为线,为黄道婆的传奇人生织就了一幅跨越近八百年的文明锦缎。这位曾与季羡林先生朝夕问学的印度学大家,将东方文明对话的智慧融入笔端,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平衡木上,为我们树立了一座文学与史学交相辉映、为劳动人民立传的丰碑。
一、俚俗与诗性的双螺旋
我从小就在小学教科书中知道黄道婆,但知之不多。读了郁教授的《黄道婆》,一位古代劳动人民的典型代表,一位女性“土专家”的形象浮现眼前。
黄道婆(1245—1330),又叫黄婆。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清代时,被尊为布业的始祖。黄道婆幼为童养媳,因不堪虐待,逃至崖州(今海南三亚西北)。居海南岛约三十年,学会黎人纺织棉布技术,至元大德间返回家乡。她改进黎人轧棉和纺织工具,制成擀、弹、纺、织用机,传授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技术,织成各种花纹的棉织品,“乌泥泾被”名闻全国,使松江一带成为棉纺织业繁荣发展中心,对全国植棉和棉纺织业起了很大的历史作用。
也许因为郁龙余教授本身就是上海人,在《黄道婆》中,他对黄道婆生活的松江府乌泥泾风土人情十分熟悉,对当地的风物俚俗描写起来驾轻就熟,故事情节真实生动,人物语言、动作、情感都活灵活现。他将黄道婆传奇的一生娓娓道来:童年不幸,被卖作童养媳;青年漂泊,流落崖州;中年坎坷,犹自强不息,在异乡生活了三十年,并从当地黎族人民那里学到了一整套棉纺织加工技术;及至晚年,回乡传授棉纺织技术,造福华夏,终成一代大师。郁教授更是一位东方学大家和文学家,他的黄道婆故事并不是凭空杜撰,而是在收集史料、认真考据的基础上加以演绎的。书中对松江府地理风物的描写,从乌泥泾的潮汐规律到黎族船型屋的建筑形制,从黄浦江的航运节点到闽广海贸的航线图谱,将散落的历史碎片缀成完整叙事。但更令人动容的,是他在棉纺工序中的诗意发现:轧花车的吱呀声里藏着劳动号子的韵律,三锭脚踏车的运转暗合阴阳五行的哲思。这种将技术史转化为生命史的笔触,让黄道婆改良的擀、弹、纺、织之具,都化作跃动的文化符号。书中穿插许多歌谣、民谚,更是俚俗和诗意的完美结合。
二、苦难中绽放的灿烂之花
黄道婆俗姓黄,但历史记载中没有她的名字。称她为黄道婆,是因为她为逃避苦难,出家当了女道士,较年轻时被称为道姑,老了被称为道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