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血醒世的“晚清思想界彗星”
作者 刘金祥
发表于 2025年7月

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与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谭嗣同的生平与思想历来备受学界关注。由青年学者张维欣撰写的《谭嗣同年谱长编》(岳麓书社2022年版,以下简称《长编》),以严谨的文献考辨与跨学科的多维叙述,全面展现了谭嗣同思想演变历程,不仅填补了谭嗣同生平研究的空白,而且重构了这位“晚清思想界彗星”(梁启超语)的生命轨迹与精神图谱,堪称中国近代人物年谱编纂的典范之作。

谭嗣同是晚清政坛最激进的改革者,他为了救民族和国家于危亡,提倡新学,改良政治,与康、梁等倡行维新变法,失败后为警示国民,不惜以身殉道,大义凛然。康有为称誉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谭嗣同一生生命虽然短促,但著述颇为丰富,留下诸多与其年龄并不相符的著作和诗文。由于其早逝于戊戌政变,加之生前没有留存日记,原始资料的分散性与自身思想的矛盾性,成为后人研究的难点。张维欣深耕谭氏研究多年,此前已参与整理《谭嗣同集》和《仁学(汇校本)》,并担纲纪录片《我们的谭嗣同》学术统筹以及谭氏纪念馆设计,积累了较为深厚的知识与学养,为编撰《长编》奠定了坚实基础。人物年谱是人、时、地、文、交往五大要素的综合体,《长编》通过将五大要素有机整合,构建起谭嗣同完整、立体的精神形象。作者采用传统的年谱体例,以“长编体”为基本框架,系统辑录谭嗣同的著述、书信、交游记录及同时代人物日记、报刊等文献与史料,尤其注重近年新发现的未刊手稿、地方档案和海外馆藏等一手资料,通过对这些文献与史料的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极大拓展了谭氏研究的学术维度和研究视野。

一般情况下,谱主社会地位越高、知名度越大,相关文献资料就越多,一些虚假乖谬的东西也就容易乘势而入。所以,撰写年谱需要对文献资料进行辨伪存真、拨冗就简,换言之,撰写年谱应遵循“知人论世”“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等原则,强调“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写作信条。谭嗣同是“戊戌启蒙四大家”之一,关于其生平和思想的文献资料盈千累万。《长编》在史实考辨上,注重多源史料的遴选、对比与印证,通过对不同来源的史料进行比对和分析,更全面准确地还原历史真相。例如,针对谭嗣同“幼丧母,为父妾所虐”的传统叙事,作者通过比照和剖解谭氏家族档案和一些地方志,明确指出谭嗣同与其庶母的关系并非全然对立,“所虐”说法可能源于后世传记的文学渲染与主观臆测。再如,关于谭嗣同与梁启超、唐才常等人的交往细节,《长编》借助对《亚东时报》刊载的《仁学》版本流变的钩沉与考证,揭示了谭嗣同思想传播过程中保皇派与激进派的复杂纠葛,修正了以往研究中简单化处理人际关系的倾向。书中此类勘察与考辨,不仅纠正了史实讹误与错谬,更凸显了历史人物在时代剧变中的多维面向。另外,《长编》包含了大量注释与考证,作者对谱主每一事件的来历、过程和结局等进行了详尽诠解与真切追溯,这种诠解与追溯不仅增强了该书的学术性,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参考资料和研究线索。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