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后面的世界
作者 林晓兰
发表于 2025年7月

谁能想到,在2024年的春天,我阅读了吴永嘉女士的《对面的小说家:纽约访谈录》之后,在意犹未尽中,竟因为该书封底的这一句荐语“……永嘉与大作家的十七次对话,不仅是一位中国文化记者向《巴黎评论》经典访谈的梦想的靠近,也为世界文学图景和观念刻下了某种时间印记”,而又购买了《巴黎评论·诺奖作家访谈》(以下简称《巴黎评论》)。而更没有想到的是,从春天开始陆陆续续阅读这套书,到真正读完,竟已是岁暮时分。我在这场历经春夏秋冬的阅读之旅中,因为被书中作家们的写作精神所触动,而在即将读完该书时,写下一篇一直想写却又拖延着的两万多字的短篇小说,这还真是我“个人阅读史”上前所未有的美妙体验,也是一场惊喜的收获!以至于掩卷间,除了领略到书中对作家们那些巅峰力作的创作访谈与解读而带来的星辉相映之外,我还发现,小说后面那个真实的世界更让人难忘。

这套书汇聚了美国老牌文学季刊《巴黎评论》中《作家访谈》栏目里,从1948年到2017年将近七十年中所访谈的三十四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内容。这些访谈内容因是《巴黎访谈》与身处世界文学巅峰的小说家、诗人、剧作家持续对话的产物,而“展现了当代文学世界最具有启迪和创见的思想。作为一份能够定义我们写作生命精髓的记录,这些访谈本身也足以成为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作家的成长其实都大同小异:很多是因为热爱文字、热爱阅读到热爱写作,乃至写出巅峰级别的文学作品……其中,针对一个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与困难甚至痛苦,包括由写作带来的成功与失败的体验、对自己的创作要求(创作野心)等,该书可谓“为各个阶段的作家提供了他们所需要的陪伴和指导”。比如,福克纳在谈论到他的名作《喧哗与骚动》时,提及关于选择小说中班吉这个人物形象的用心良苦:对一个理智不健全的人物,要写出他能感受到温情与爱意,但又无法表达出这种感受时,作者是如何通过对他意味深长的行为(动作描写)来达到对人物形象的成功刻画。至于“如何在脑海里构想写出短篇小说”的方法,海明威的创作经验让人印象尤为深刻:“有时候你了解这个故事。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