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刊中的张爱玲
作者 张昭卿
发表于 2025年7月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在美国洛杉矶住所去世,被发现时已经去世五六天了。转眼她离开这个世界三十年了,但我们依然不断提起她,读她的书,说她的人生。

1995年,我还在澳大利亚悉尼的华文报社上班。报社订了不少中文报纸,过了一天,这些报纸就会被当作废纸扔进回收箱。我一般会在废报纸堆中翻检,一是下班回家在地铁上可以看看,二是留下一些喜欢的文章,剪下,贴在A4纸上收藏保存。

2000年,我从悉尼搬家到美国的弗吉尼亚,同行的还有十来个书箱。经过来来回回的筛选,还是留了一部分心仪的书籍和几册剪报。近日翻阅剪报,发现旧报不仅大面积泛黄,胶纸也失去黏性,浮动起来。是啊,都已经二十五年了。

剪报中有几篇是关于悼念张爱玲逝世的文章。不舍得扔去,又读了起来。1995年9月17日香港《文汇报·文艺副刊》刊登了艾晓明的文章《生命自顾自走过去了——漫说张爱玲》。

她说:“孤独的死就一定不好吗?在陌生人面前受尽死前的难堪,折磨自己也折磨别人就好么?与亲人恋恋难舍最后迫不得已或无知无觉撒手归西就好么?死总是孤独的,如此说来,孤独的死,仍不失为体面的死吧。”

艾晓明的文章还提到赵园,说曾与她是“文革”后同一届研究生学友,赵园曾写了一篇文章《开向沪港“洋场社会”的窗口——读张爱玲小说集〈传奇〉》。赵园在文章中说:“《传奇》毕竟是一扇窗子,希望一窥现代文学全貌的研究者,固然不应废弃这窗子,而欲认识历史、认识生活的读者,也不会拒绝利用这个窗口。”艾晓明说:“赵园的观点今天看来不新鲜,可是在八十年代指出这一点不容易。”赵园很敏锐,当时就看到了张爱玲的文学价值。艾晓明认为赵园是最早重新评价张爱玲的青年学者,比柯灵《遥寄张爱玲》还要早两年。

“看过一些评论张爱玲的文字,印象中最生动,还得数胡兰成。”他“果然能写出张爱玲的神韵。那样多不着痕迹的比喻,那种别具一格的文字风格,真是独立特别堪比张爱玲”。也是,我见了众多文字,也认为胡兰成对张爱玲的评价“民国临水照花人”,有一种因人而异的透彻。

同一天(1995年9月17日),香港《文汇报》还刊登了梅子的文章《多情的人去了》。梅子在文章开头写道:“其作品被评论家誉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的张爱玲完成了她的人生传奇,悄悄地离开了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七十五年在人类的长河里,不过是一个‘闪烁’,可是她留下的一切,却使后来者谈上许多个七十五年,而且,我相信,那每一轮‘七十五’,又可以再衍生出谈不完的话题……”

梅子也谈到有人说她的死是“孤独的悲剧”。他引用张爱玲的知己宋淇太太邝文美女士的话,“张晚年过隐居生活是因为她喜欢自由自在,不用敷衍别人,她静居而满足。自得其乐,无怨无憾”。至于不如意的往事,宋太太说:“张爱玲已没什么抱怨,过去的都已过去了,她很达观。”

梅子说张爱玲“多情”,大概也是针对很多人感觉张爱玲的“冷”,不露声色地剖析她笔下的人物,不愿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文章首先提到张爱玲的《对照记:看老照相簿》(以下简称《对照记》),引皇冠出版社创办人平鑫涛的话:“为了出版《对照记》。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