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的《析津志》
作者 王静斯
发表于 2025年7月

志书产生于两千多年前,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在历史长河中,编修方志是资政、教化、传史的重要手段。提起地方志中的《析津志》,很多读者或许会感到陌生,但这部典籍在历史、考古与文献学领域却相当知名。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北京古籍出版社《析津志辑佚》和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辑本析津志》的出版,《析津志》这部旧方志再一次进入大众的视野。

《析津志》是已知最早的专记北京史地的地方志书,由元朝人熊梦祥编纂。这部元代北京的方志取名为《析津志》而非《元大都志》,缘于古代一种常见的为史籍命名的方法。在北京地方史籍中,明朝如《春明梦余录》和《天府广记》书名中的“春明”和“天府”,清代如《日下旧闻》和《宸垣识略》书名中的“日下”和“宸垣”,和《析津志》中的“析津”一样,都是作者使用北京的古称或别称为著作命名的方式。

《析津志》中的“析津”是析别水木之津的意思,是古人天文分野的一种形象说法。“析木”是古代十二星次名称之一,《国语韦氏解》中指明“析木次自尾十度至斗十一度”,是燕地幽州的分野,大致对应二十八宿的尾、箕、斗宿。因二十八宿中的箕宿在东方苍龙木位之末,斗宿在北方玄武水位之首,银河从箕斗之间穿过,于水木之间好似过河的渡口,隔河则须津梁以渡,故称析别水木之津,简称“析津”。早在辽代,辽圣宗耶律隆绪于开泰元年(1012)用天上的星宿辨分野,“以燕分野旅寅为析木之津”,将南京幽都府(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地区)称作析津府。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