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7月,《文化新潮》第一卷第二期发表了一个四页篇幅的剧本《愚人节》,文章署名为费孝通,全文五千字左右。这一剧本并未被收录在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的《费孝通文集》和2009年版的《费孝通全集》中。费孝通在《费孝通文集》的前记中写道:“要想做到把我一生全部写作都搜集到手困难很多。我的记忆中早年有一些常发表我文章的杂志和刊物,现在已经因各种原因,无法找到了。”他特别强调,“至于我在昆明学生运动前后所发表在许多街头刊物上的文章,为数不少,现在已搜集不到了”。根据剧本内容以及发表时间判断,《愚人节》创作于1946年4月,应是费孝通发表在街头刊物而后又散佚的诸多文章中的一篇。
《文化新潮》由“昆明文化学会”编辑发行,发行人为“虞唐”。昆明文化学会最初成立于1945年8月,是由“几个对文化运动抱有浓厚兴趣并有所致力的青年人”发起组织的。这批青年人认为,抗战胜利后,之前南来的许多名流学者复将纷纷北去,他们准备联合云南文化界的先进贤达,“真正来为云南贫弱的文化界耕耘一番”。在很短的时间内,大学教授、中学教师、小学教员、报馆编辑、大学生、职业青年等几十人成为报刊的赞助者或学会的成员。昆明文化学会当时重点做了两件事:一是举办一个补习学校,用以帮助那些因家贫而失学的青年;二是编辑和发行《文化新潮》,并将其定位为“站在人民立场,为人民说话,争取民主的一个刊物”。
《文化新潮》于1946年4月发行创刊号,1946年7月发行第二期,1947年3月发行了第三期。此后,该刊便像当时许多民间刊物一样戛然而止了。该刊以文学创作为主,发表文艺理论、小说、剧本、人物评介、海外来鸿以及世界形势、云南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文化新潮》第一期首篇刊发了郭沫若的短文《文艺与科学》,第二期首篇刊发了李广田的文章《艺术创造与主观意识》,第二篇便是费孝通的剧本《愚人节》。
《愚人节》以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云南的政治局势为宏观背景,以南渡昆明的大学生将要踏上返程的矛盾心境与个人抉择为题材,讲述了愚人节这天几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1945年12月,针对国民党积极准备内战的阴谋,昆明爆发了“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一二·一”运动。3月17日,昆明社会各界为在运动中牺牲的四位烈士举办了公葬仪式。之后,学生运动的高潮稍显低落。在此背景之下,昆明某高校4月底将要北迁,但具体计划并不明朗。大学同一宿舍的三个学生刘人英、张克成、王清志即将毕业,他们忧心忡忡,各自有着对时局的判断和对未来的谋划。愚人节这天的故事就在他们的宿舍展开。
刘人英躺在床上看书,张克成坐在书桌前用纸牌算卦,王清志站在镜子前打领结,他们都非常关心国内和国际政治形势,以及毕业后能否在5月顺利离开昆明。阔家子弟王清志是整个剧本的核心人物。王的父亲是一个汉奸,曾经做过汪伪政权官员,抗战胜利后又担任了上海政府的接收大员。4月1日早上,王清志收到一封署名为“徐先生”的来信,徐先生信中说他是王清志父亲的一位好友,目前在昆明,4月3号准备乘坐专机回上海,可以顺便将其带回上海,并让王清志去文林街领取机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