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后,大家回忆起2025年,恐怕会不约而同地想起电影《哪吒2》的走红。可以说,从明代开始,每一个时代涌现出的“新媒体”都对哪吒的流行做了最大努力的推送。从《封神演义》《西游记》这两部十六世纪最通俗的章回体小说开始,到二十世纪以来的小人书、动画片和电视连续剧,小小的哪吒在大众中生了根,成为人们最喜欢的神灵之一。
人之常情:青少年的叛逆
那么,哪吒为什么这么可爱?我们不妨以哪吒故事基本成形的《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为蓝本加以分析。
首先,哪吒是一个粉嘟嘟、胖乎乎的男孩。请问,谁不喜欢可爱的孩童呢?更不要说传统社会对男童的偏爱!因此,以男孩为原型的童神天然地受到大众潜意识的欢迎。
但最重要的还是第二点,那就是哪吒的反叛精神。哪吒的形象,最初和传统中国的礼教是不兼容的,因为他不服从父亲,不遵循孝道,而孝是传统伦理的核心,是家庭和社会运行的关键。宋代的苏辙在其《那吒》诗中就说“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这说明哪吒非孝之叛逆形象一千多年前就已深入人心。照理说,这样的哪吒是不会得到中国人的喜欢的。可是,我们知道,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有青春叛逆的阶段;每个人在青春期都会对父母的唠叨感到厌烦,从童年对父母的崇拜和依赖迅速地转到对父母的反抗,恨不得马上就展翅而飞,逃离父母和家庭的管束。同理,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一个成年人,也不时会对秩序森严的等级观念和制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厌倦和反感,尤其当在以孝为符号的父权制度到了僵化不合情理乃至灭绝人性的地步时,便自然而然地激起了抵抗与反叛的心理以及行动。因此,无论就生理、心理还是文化而言,无论就个人的成长经历还是从社会的发展而言,挑战“先天”的束缚(无论是生物的、家庭的,还是社会的),这是人类的天性。
带着“儿童(青少年)”符号的哪吒就是这样。他在父亲的威逼之下,毅然决然地剔骨还父、割肉还母,断绝了家庭关系,打破了孝的束缚,并以此重获新生。因此,哪吒和父母断绝血肉联系,可以看作青春期的叛逆,可以看作大众反抗僵化制度的寄托与愿景。这既符合绝大多数具体的人的成长经历与经验,也契合大众的潜意识/无意识的文化心理。人们对此是可以容忍和接受的,就像我们小时候干了“蠢事”,乃至闯了大祸,父母虽然恼怒,也会在外人面前包庇我们,以“小孩子不懂事”来为我们开脱;或者有时候还会会心一笑,也许想起了他们年轻时的“冲动”。
当然,和第二点密切联系的第三点,哪吒最后回归了家庭,“孝”终究战胜了“逆”。哪吒的关键性格是反叛;可是,反叛并重生之后哪吒又回归家庭,与礼教观念与制度和解,成为建制派的一员。这让大家大大地松了口气,因为这是人们的期待,是人们的希望:中国人怎么能不孝呢?哪吒最后必定是遵循孝道的,但这也让人们心底有三分失望,三分遗憾,三分感叹:少年的我终究活成了自己厌恶的样子。无论在《西游记》还是《封神演义》中,哪吒最后都成功地“考公”上岸了,有了正式的编制,与其父托塔李天王以及兄长一起或在玉皇大帝的旨意下镇压反叛的孙悟空,或者在姜太公的运筹帷幄下讨伐失去民心的商纣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