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小书,是我从政治哲学或权力政治学的角度来解读《老子》一书的学习研究成果。政治学的中心问题是权力,而老子对权力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通过这种思考,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思想体系。
可以这样说:《老子》一书,通篇都是在谈政治,老子学说主要是权力政治学说。《老子》一书主要是老子对执政者的谆谆教导,是给执政者开的治国治民的药方,是一本独具道家特色的权力尚简的政治教科书。因此,我把我这本小书叫作《权力尚简:〈老子〉的权力政治学解读》(以下简称《权力尚简》)。
用权力政治学来解读《老子》,能够把《老子》一书解释通吗?能够把《老子》八十一章贯通起来吗?我的结论是:能,而且很顺畅。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道”是老子的核心概念,也是终极概念。道是什么?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宇宙万物的终极原因。从这个概念来看,道是一个典型的哲学概念,老子是一位典型的哲学家。
但是,我们看《老子》一书,老子并没有从道这个终极概念出发,推演出一套纯粹的哲学思想体系来,而是以道为起点和依据,结合历史和现实,发展出一套以“无为”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思想体系。
老子的道没有悬在空中,老子的运思路径是从形而上的道向下落实于形而下的器,也就是说,落实于人生、社会、政治,尤其是落实于政治之域,从而形成了老子独特的政治思想体系。
所以,老子的道,始终没有停留在纯粹哲学的推演之上,老子的目的,不是建立一个由道推演出来的哲学体系,而是为他的无为政治思想和政治理想找到终极依据。
对道家有精深研究的陈鼓应先生,对这一点看得很清楚,他说:“老子的整个哲学系统的发展,可以说是由宇宙论伸展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延伸到政治论。然而,如果我们了解老子思想形成的真正动机,我们当可知道他的形上学只是为了应合人生与政治的要求而建立的。”
他又说:“老子哲学,形上学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所最关心的仍是人生和政治的问题。这种说法,可以从《老子》整本书中所着重的分量上取得论据的。形而上的‘道’如果不与人生发生关联,那么它只不过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当它向下落实到经验界时,才对人产生重大的意义。这层意义的‘道’——即作为人生指标的‘道’,它呈现了‘自然无为’‘虚静’‘柔弱’等特性,这些特性可说全是为了应合人生和政治的需求而立说的。”
学贯中西的哲学史家陈荣捷先生也看到了这一点,他说:“不应当误解柔弱与空虚的理想,因而认为道家是消极性的哲学,或者是一种绝对寂静的哲学。这本书不只宣扬无为,而且也探讨到行为时的实际方略。它固然教导逊让,却极力反对压迫的政治。老子哲学不是对隐士说的,而是为圣王而发的,圣王不当遗世孤立,而当以不干扰的方式治理这个世界,道家绝不是退隐的哲学。人确实当顺从自然,但顺从自然时,他并没有被抹杀掉,相反地,他的本性反而会更加充实饱满。”
其实,汉代的史学家对道家就是这么定性的:一方面认为道家主要指老子的学说是“务为治”的,也就是治国治民的政治学说;另一方面认为道家的政治学说的特征是崇尚简要。
这里不妨试举两位,来看看他们的观点。
第一位是司马谈。司马谈是西汉史学家、大学者,是司马迁的父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