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化源头跟精神地标的激情交响
作者 陈群洲
发表于 2025年7月

唐元和年间,衡州府城充其量只是现代衡阳城市的雏形。当年城外蒸湘交汇处的石鼓山上有个寻真观,因为僻静而名不见经传,李宽为求取功名在此苦读。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个江边的小小山头会在后来的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大放异彩。一百九十年后,李宽后人李士真为光复家族荣耀,在此正式建立石鼓书院,广纳天下英才,石鼓书院从此风生水起。至宋代,大名鼎鼎的石鼓书院已经跻身全国书院四强,其学府地位无异于今日高校之北大清华,令人顶礼膜拜。

宏阔的历史往往就是这样在不经意之中写下的。虽然石鼓山海拔不足百米,是个弹丸之地,但这并不影响石鼓书院成为当之无愧的湖湘文化重要的发祥地和千年衡阳的精神地标。

江山代有才人出。跟石鼓书院的开山鼻祖李宽一样,衡阳本土文化学人刘洁女士潜心研究国学,穷尽多年工夫,成果丰硕,有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以为,她独树一帜,探寻书院发展脉络,挖掘石鼓精神内核,所呈现的新著《风雅石鼓》,作为湖湘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重大的创新意义和文化价值。正如石鼓书院广场的石雕,千年石鼓书院恰是一部厚重的大书。她视野独特,另辟蹊径,聚焦特色,诗说石鼓。从石鼓书院浩如烟海的诗歌入手,循着诗句走进历史,一页一页翻开,引经据典,严加考证,全方位再现这座传奇书院的来龙去脉。难能可贵的是,她并没有局限于对历史简单的还原,而是厘清脉络,深度挖掘,以宏阔而辩证的手笔,从千年书院的开创精神、石鼓书院的求新特色到书院诗词的民族精神及其山水诗歌的自然超脱精神等方面,为我们找到了石鼓书院的魅力所在——那就是湖湘文化源头的精神光芒。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