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过去,向未来
考古,是挖掘历史,是穿越岁月长河,竭力还彼时彼刻以原貌;也是守护文明之根,传递文化薪火。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遗产不胜枚举,近年来,在国家文物局的鼓励下,多地考古遗址不再“高冷”,而是纷纷开放考古工地、在遗址原址建展厅、博物馆,让“考古研学游”成了寒暑假期间,广受欢迎的活动。
将考古工地打造成为“蓝天为幕、大地为台”的露天“博物馆”,展现了学术研究与公众互动的可能性;与文旅融合发展的举措,令文化遗产不再只是课本上的文字、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变得鲜活可触。同时,文旅产业也依托丰厚的遗址资源,形成了相关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拉动文旅经济发展。两者互为促进,可谓“1+1>2”。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江涛看来,考古研学的红火是顺理成章的。因为考古遗址多在野外、贴近自然,是研学之“研”的主题,而通过探寻遗迹、文物等,能够与古人交流,感知古老文明。这些特点,是考古遗址研学的独特魅力,因此受到年轻人欢迎。
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科技手段被引入田野考古,“让文物活起来”正成为“常规操作”。比如正逐渐在各大文博场所普及的VR技术,通过佩戴 VR 眼镜,参观者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回到“过去”,在虚拟世界中,体验沉睡的真实历史。
日新月异的科技,正在用一种灵动的方式,让“现在”连接“过去”,在回顾“过去”的同时拥抱“现在”、面向“未来”。本期,我们一同走进我国最新评定的10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感受璀璨瑰丽的中华文明。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文刊登于《财富生活》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