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代男神回来了
作者 邹迪阳
发表于 2025年7月
电影《F1:狂飙飞车》剧照

眼看着好莱坞在内地的影响力节节败退,两个年逾花甲的老汉,硬是在今年杀回大银幕,撑起了“美式大片”的招牌和雄风。

这边厢《碟中谍8:最终清算》还在上映,并且刚跻身今年进口片的票房冠军,由布拉德·皮特担任制作人和主演的《F1:狂飙飞车》(以下简称《F1》),便拿过了接力棒,点燃暑期档。

或许是被题材和中文译名拖累,影片目前的排片和票房均未达预期,但超过9万人在豆瓣打下8.5的高评分,足以叫人热血偾张,还给萎靡多时的原创IP故事片,以及近年在中国市场萎靡不振的好莱坞打了一针强心剂。

整个故事的创作灵感,源于导演约瑟夫·科辛斯基疫情期间观看的网飞F1纪录片《一级方程式:疾速争胜》。片中提到了一支常年垫底、濒于解散的车队,出于本能的情感共鸣,科辛斯基决定以车队内部的矛盾和冲突为框架,传递出赛车竞速独特的魅力。

电影《飞驰人生》《创:战纪》剧照
F 1 纪录片《一级方程式:疾速争胜》剧照

看起来,这是一出再经典不过、讲述“草台班子逆袭”的爽文,加上Apple巨额投资,和海报上皮特那张毫无神秘感的巨星脸……各种可预见的元素组合,可能会让部分观众将其指认为单薄的流水线制品。

然而,当你被一连串视听沉浸感十足的奇观镜头,钉死在激光IMAX影厅的座椅上,像抡方向盘似的捏紧扶手,类似的疑虑转眼消散而去。用片头的宣传语来说,“从飞机引擎的轰鸣,到银针落地的轻响”,口号在此刻变得无比具象化,连同麻木的感官神经都被撬动、激活,贪婪摄取着这股风驰电掣的能量。

为何有的电影注定属于影院?《F1》给出了一个想象力稍欠,但说服力满分的答案。它用极致的工业追求和成色,揭开了暑期档躁动咆哮的序幕。

召唤赛车之神

尽管在国内,赛车运动难登“主流”的行列,但观众对赛车片却并不陌生。从高呼“伐木累”的《速度与激情》系列,业内盛赞的《极速风流》《极速车王》,再到充分本土化的《飞驰人生》,赛车片之所以不缺少受众,理由很好理解:这项强调速度感、生理极限性的运动,具有天然的瘾头和感召力。

相较于传统的赛车题材电影,《F1》最抢眼的特色有二,一个是并非基于著名车手故事改编的传记片,而是原创虚构故事;二来则是无绿幕,100%实景拍摄。

什么概念呢?电影聚焦的是F1赛事,一项号称地球上最烧钱、最具商业潜力的体育运动。千匹马力声释放出的,乃实打实的真金白银。得益于顶尖的科技和赞助商投入,F1赛场上的刺激和紧张感要数倍于其他赛事。

为了捕捉到这种特性,影片获准在真实的F1大奖赛期间进行拍摄,将现场的赛道、车队和人潮剪进了素材,还请来七届F1世界冠军、传奇车手刘易斯·汉密尔顿做联合制片人和技术顾问。作为片中最大牌的客串演员,汉密尔顿为影片输出了不少专业点子,覆盖到驾驶、战术等各个层面。熟悉F1的铁杆车迷,必能从“找彩蛋”中收获很多趣味。

能将一个实操如此复杂的项目落地,正是科辛斯基的特长所在。从首作《创:战纪》开始,到联手阿汤哥共创的《遗落战境》《壮志凌云2:独行侠》,这个工科出身、深谙广告美学的导演,尽管产量并不高,且在叙事上有着较为明显的短板,但他对电影工程和技术专业主义的迷恋,使其总能在准确的类型基因下,将手艺捶打得精熟而完善,博得大制片厂和巨星的青睐。

本文刊登于《看世界》2025年1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