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5日,传说中的“日本末日大灾难”,并没有降临,但损失却已成真。
进入7月,飞往日本的航班大幅减少。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等亚洲游客纷纷取消赴日行程。香港多家经营日本旅游的旅行社表示,比起去年同期,今年订单已经减半。6月下旬至7月上旬的预订量,更是骤降83%。
日本经济学家木内登英指出,末日恐慌,导致日本的入境旅客人数大幅下滑,可能造成高达56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58.7亿元)的经济损失。
所幸在传说预言日期两天过后,有临近日本地区的旅行社人士在受访时表示,计划前往东瀛的报团人数已经恢复地震传闻前的规模。
这场风波,皆因一本名为《我看到的未来·完全版》的漫画书。该书初版于1999年,当时的封面提到了一场发生在2011年3月的“大灾难”,被当作是日本3·11大地震的预言。2021年的再版中,70岁的漫画家龙树谅和出版社添加了一个反复出现的梦境,也就是2025年7月5日4时18分,日本和菲律宾之间的海底构造断裂,“巨大的海啸卷席太平洋周边国家,海啸的高度是东日本大地震(即3·11大地震)的三倍”。
作者还在后记中写道:“如果做梦的日子就是灾难实现的日子,那么下一次大灾难将会是‘2025年7月5日’。”一副煞有介事的样子。
漫画出版四年后,预言以令人不安的生动方式,弥漫在社交网络上。在X上,网友们开始将龙树谅的预测与真实可信的地质焦虑并列起来,加之近期日本境内的吐噶喇群岛两周内共震动了800多次,跟2011年3月11日大地震和海啸前夕的现象,颇有相似之处。
各种偶发和巧合,让“预言”在大众心中生了根。
预言固然不可信,但高悬日本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却不会凭空消失。日本专家预测,未来30年内南海海槽发生大地震的概率高达80%(有预测称死亡人数将达到30万人),日本学界也开始呼吁政府要做好减少伤亡和损失的准备。
日本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国家,地处四个地震板块的交界处,地震阴影始终笼罩在这个国家的上空,毁灭性灾难的共同想象,也总是深刻于国民的潜意识。
可以说,末日预言背后的集体焦虑,一直困扰着日本的地质科学讨论。
“大的”什么时候来?
日本的地面从来没停止过抖动,一年发生大大小小地震的次数高达1500多次。
然而,日本地质专家和相关政府部门更加担心的是:“大的”什么时候来?
他们所等待的,正是8级以上的“南海海槽特大地震”。在不少专家看来,“南海海槽特大地震”的问题,不是“是否会发生”,而是“什么时候发生”。
这是一个不得不严肃对待的科学问题。
位于亚欧大陆板块、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交界处,日本最致命的地理陷阱,在于菲律宾板块和亚欧大陆板块之间形成的“南海海槽”。

这个连接清河湾到九州对开海域的海槽,成为了隐伏在日本领海里的巨大定时炸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