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应成为照亮教育本质的探照灯
作者 秦改梅
发表于 2025年7月
标题

暑假期间,不少中小学生使用DeepSeek等AI工具辅助完成作业。除了中小学,在高校校园里,AI同样深度融入学术探索与学习场景,成为大学生做课题、写论文时的重要辅助工具。在AI时代背景下,教育领域迎来了新的变革。

2025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提出全面推进智能化,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推进AI教育,我国正在布局。

在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实验楼一层的开放性学习场域,圆锥曲线光学性质实验台、风洞实验仪、飞行模拟器……各色实验设备和一间间用隔断隔开的小实验室,构成了近800平方米的“极客”空间。在江西省修水县,全国第一所乡村小学AI科技馆“未来科技馆”建成开馆。在新疆皮山县,学生通过全景视频、3D建模、虚拟展馆等技术手段,体验到沉浸式、可互动的思政课堂……

AI赋能教育,它让信息与知识的获取愈发便捷,在快速回应学生疑问与困惑的同时,也让人担心:AI工具的广泛应用是否会弱化学生主动思考、探索知识的能力,从而产生“AI依赖症”?

为避免学生因过度依赖AI而弱化独立思考能力,不久前,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后者从制度规范、教学引导与角色定位等维度建立系统性防范机制,一方面明确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另一方面强化教师的引导职责,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对技术输出内容的质疑精神与甄别能力,切实提升信息处理的自主性。

事实上,AI只是工具,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它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种技术,AI打破了地域与资源的壁垒,拓宽了教育的边界,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触摸到优质教育的微光。未来已来,技术的浪潮不可阻挡,AI不是洪水猛兽,它应成为照亮教育本质的探照灯。

本文刊登于《科学之友》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