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教育”,下好先手棋
作者 卢泽华
发表于 2025年7月

AI的迭代升级和加速应用,促使教育行业发生深刻变革。从数字人助教到答疑大模型,从课堂大数据分析系统到智慧学习平台,从智能翻译到数字体育教练……“AI+教育”应用场景广泛,为教育事业提质增效注入了科技动能。“AI+教育”现状如何?还有哪些难点需要突破?未来将呈现怎样的趋势?

基础

大语言模型加速开发

“小北老师,地球为什么是圆的?”“鲫鱼睡觉时为什么睁着眼睛?”在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每到下课铃一响,就能看到学生们围着一块一人高的电子屏,争相向名叫“小北”的“数字老师”提问。

屏幕中的“小北老师”发型整齐,脸型方正,身着白色衬衫,手持红色教案,一脸微笑、不急不缓地帮学生答疑。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不论是语文、数学、天文还是地理,都难不倒他。

不久前,天津大学自动化学院“电力系统基础”的课堂上,迎来一位“AI助教”。这是天津大学教授刘艳丽同科大讯飞联合研发的数字教学助手。这款“AI助教”由两大系统组成:一是“数字老师”,二是“答疑大模型”。

“‘数字老师’是以教师形象仿真模拟出的虚拟数字人。”刘艳丽介绍,“‘数字老师’的教学视频无需教师亲自录制,只要把课件讲义导入后台,就可以快速生成授课视频。‘数字老师’还能基于课堂上收集的学情数据匹配作业库,分析不同学生学习投入情况和目标达成情况,实现个性化、精准化教学。”

“答疑大模型”是一个人机对话大模型系统,学生通过手机、平板或电脑登录即可实现交互式答疑辅学。该系统能根据学生个性化学习和答疑诉求,给予学生专业、准确、详尽的解答。“系统还有一个非常实用的功能,就是根据不同需求帮助学生完成学业自测,形成‘一人一案’的学习建议。”刘艳丽说。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让“AI+教育”的各种应用场景纷纷落地校园。外语课上,“数字翻译”会实时切换各种语言进行教学并为学生发音打分;数学课上,智能分析系统能根据试卷上的解题步骤快速分析学生的知识短板;体育课上,智能机器人可帮助学生完成自我体能测试,提供运动数据的综合分析……AI走进课堂,成为教师传道授业的得力助手,为传统教育带来全新体验。

为什么“AI+教育”在近年取得明显进展?这与AI领域多款大语言模型的开发关系密切。大语言模型是指基于海量文本数据训练的深度学习模型,在内容生成方面能够完成过去只有人才能完成的任务。阿里云“通义千问”、科大讯飞“星火”、昆仑万维“天工”……凭借语言理解、逻辑推理、知识问答、文本生成等通用能力,这些大语言模型产品一经推出,便在教育领域刮起了旋风。

本文刊登于《科学之友》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