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面塑:绽放于掌中的艺术之花


面塑,又称“捏面人”“花馍”“花饽饽”“面花”等,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它的起源和发展充满了民俗文化的烙印,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平度面塑制作技艺于2008年被平度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平度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属于鲁中面塑文化范畴,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我国民间美术中独具特色。平度面塑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它是平度地区民间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发展平度面塑技艺,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本期传承,让我们一起了解平度面塑,共赏绽放于掌中的艺术之花。
在我国民间,许多地方自古以来流传着逢年过节或喜庆时用面粉做“饽饽”“枣花”“月糕”“面鱼”“面羊”的风俗,这些用面做的“花样”既好吃,又好看,还蕴含着求吉纳福的意义,深受人们喜爱。慢慢地也就出现专门的捏面人师傅,用模子或者手捏成各种人物、动物摆到街市上,沿街叫卖,那些彩色的面人儿逐渐就成了专供欣赏的民间艺术品。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科学之友》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