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炎如何运用中医治疗
作者 蒋秋艳 李嘉
发表于 2025年7月

中医论慢性肠炎

慢性肠炎,顾名思义,是指肠道存在长期持续性炎症且易反复发作的病症。当肠道受到炎症侵袭时,往往会伴随腹泻、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这些症状会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中医理论中,慢性肠炎被视为涉及多层面的复杂病症。

从病因角度而言,中医认为其发生与脾胃虚弱、肾阳不足、肝气乘脾、瘀阻肠络及湿热下注等因素密切相关。脾胃虚弱则运化失常,肾阳不足则温煦无权,肝气郁结横逆犯脾,瘀血阻滞肠络或湿热侵袭肠道,均可导致肠道功能失调而引发病症。

在病机方面,中医强调其核心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多涉及脾胃肝肾之气虚损,“标实”则可见湿浊、气滞、瘀血、湿热等病理产物;同时伴随脾胃升降失司、清浊不分等关键变化。脾胃无法正常运化水谷、分清别浊,致使水湿内停、气机紊乱,进而引发腹痛、腹泻等症状。

在辨证论治上,中医会依据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将慢性肠炎细分为不同证型,如脾胃虚弱型、肝气乘脾型、肾阳不足型、瘀阻肠络型、湿热下注型等,再针对不同证型采取对应的治疗方法(如健脾益气、疏肝健脾、温肾固肠、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等),实现个体化的精准调理。

在中药当中,以下药材是慢性肠炎的“调理能手”。黄连素能清热解毒,抑制肠道炎症;党参补中益气,为肠道注入活力;白术健脾止泻,稳固肠道功能;茯苓健脾和胃、宁心安神,改善大便不成形与腹痛;车前子清热利水,辅助缓解症状。若想让中药更好发挥作用,可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将其融入日常饮食,如泡茶或制成药膳,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收获健康益处。

中医治疗慢性肠炎的方法

针灸治疗

针灸作为源自东方的古老医术,凭借独特疗法与显著疗效在医学界占据重要地位,在慢性肠炎治疗中更显其独特价值。

针灸的治疗核心在于通过精准刺激特定穴位发挥作用,常用穴位包括足三里、中脘、天枢等。细长的针具轻柔刺入穴位,如同唤醒身体内在机能,可调和气血、改善肠道局部血液循环,为肠道驱散炎症困扰。

足三里位于膝下,是调节胃肠功能的关键“开关”。中脘穴居上腹部,主要守护脾胃、增强消化动力。天枢穴则像肠道的“指挥官”,精准调控肠道运动节奏。对这些穴位施针,恰似指挥一场协调的交响乐,通过穴位间的协同作用,推动肠道功能回归平衡状态,从而有效缓解慢性肠炎引发的不适,助力肠道恢复健康机能。

本文刊登于《科学之友》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