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如何提升小学生阅读素养
作者 张存兰
发表于 2025年7月

巧妙设置疑问,培养探究能力

小学生思维较为活跃,语文教师组织开展阅读教学期间,需结合学生这一特点,根据“双减”政策的要求调整教学方向,巧妙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助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比如,在《青山不老》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文本的分析中设置问题链启发学生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通读文章,用一句话概括大意,并追问“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聚焦于老人所创造的奇迹开展深入探究,明确文中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找出对比手法所描写的事物,如大环境的恶劣与小环境的幽雅,询问学生“这一对比凸显了什么?你能从中感知到什么?”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问题的引领下深度解读,学生能够感知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内涵,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创新阅读教学,强化阅读情感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分析政策要求的基础上创新阅读教学,注重学生思维的启发、阅读情感的强化,转变师生角色驱动深入探究,保障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深入到文本当中感知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内涵,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比如,在《盼》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堂学习中以学生为主体布置驱动任务供学生自主思考、深入探究。

本文刊登于《科学之友》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