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中的统计小知识
作者 黄倩
发表于 2025年7月

统计是什么?简单来说,统计就是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统计无处不在。比如,学校会通过统计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估教学质量,政府会通过统计人口数据来制定政策,商家会通过统计销售数据来调整经营策略。同样,在数学学习中也经常会出现与统计相关的问题。

平均数

平均数是统计学中最基础也是最常见的概念之一,它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数据点与其中心趋势。简单来说,平均数是所有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的。在数学题中,经常需要通过计算平均数来评估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假设一个班级有30名学生,要评估这个班级的教学质量,一个直观的方法就是计算这30 名学生的平均成绩。平均成绩不仅反映了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还能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进度。

然而,平均数也有其局限性,它容易受到极端值的影响,即当数据中存在特别高或特别低的值时,平均数可能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结合其他统计量来全面分析数据。

中位数和众数

为了弥补平均数的不足,统计学还提供了中位数和众数这两个重要的统计量。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而众数则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中位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能更稳定地反映数据的中心位置。比如,在收入调查中,中位数更能代表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因为少数高收入或低收入群体可能会拉高或拉低平均收入。众数则揭示了数据的集中趋势和常见值。

本文刊登于《科学之友》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