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北平原与太行余脉交叠的河南浚县,黄河故道的历史风烟与千年庙会的人文积淀相互交融,孕育出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土壤。这片沃土不仅承载着《诗经》中“在浚之城”的雅正遗韵,更催生出泥咕咕、民间社火、浚县大平调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原文化绵延不绝的活态见证。其中,历经千年传承至今的浚县泥咕咕,以其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稚拙灵动的造型语言与赓续不绝的民俗实践,成为中原地区最具标识性的民间艺术形态之一。
近年来,浚县西杨玘屯村作为泥咕咕艺术的主要发源地及传播地,正以这一活跃于百姓指尖的传统艺术为核心抓手,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在守护文化根脉与赋能乡村发展的双重向度上,西杨玘屯村为摆脱“技艺濒危、传承式微”的生存困境,探寻“内生驱动、全域振兴”的发展格局,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传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黄土生花:农耕文明的活态记忆
杨玘屯村位于浚县黎阳镇,分为东西两村,两村都以制作泥咕咕出名,西杨玘屯是制作泥咕咕的主要产地,素有“泥塑第一村”之美誉。悠悠千年间,这片土地上的民众在冲积沃土上耕耘垦拓,于烽火硝烟中守望相助,经岁序更迭而积淀文明,最终得以孕育出兼具原始张力与人文意蕴的民间艺术瑰宝——泥咕咕。
泥咕咕之名,源自其独特的声响特质。因其底部留有通气孔,吹响时可发出清脆悦耳的“咕咕”声,故而被亲切称为“泥咕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泥咕咕始终恪守古法制作,以黄河故道沉积的胶泥为材,历经选土、和泥、捏塑、烧制、彩绘等数道严苛工序,最终沉淀形成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手工艺品。发展至今,这一“掌中巧物”既保留了原始泥塑的朴拙本真,又融入了民间美术的夸张写意,持续传承其粗犷豪放、形象写实、夸张诙谐、灵动活泼的艺术风格。
作为生殖图腾的泥咕咕艺术,与浚县正月古庙会有着深厚渊源,也蕴含着浚县人对生命最深刻的体悟、对生活最朴素的浪漫。在浚县人心中,是庙会养活了泥咕咕,而有了泥咕咕装点的庙会才能多彩绚烂。一方面,泥咕咕作为一种文化商品,其主要销售渠道构建在浚县庙会期间,庙会所提供的消费场域为泥咕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产动能。纵然是在电商、网购较为普及的今天,为期一个月的会期依然是泥咕咕突破年成交订单量的关键节点;另一方面,庙会作为地域文化传承传播的重要场域,民众的审美喜好、消费数据、供需关系都会反馈于传承创作群体,激励其根据每年销售情况进行反思与改良。在这种人—地—物关系的不断调试中,浚县泥咕咕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至今仍是正月古庙会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
每逢正月初一至二月初二期间,四方游人、八方香客纷至沓来,浚县庙会盛况空前。在完成进香朝拜后,几乎人人都要“捎”几个泥咕咕回家,一来祈求多子多福,二来祝愿孩童健康欢愉。从西杨玘屯村赶来的手艺人,或手提竹篮招揽客人,或沿街摆摊吆喝卖喊,一声声清脆悠扬的“咕咕”声此起彼伏,与铿锵激越的社火巡游、惊险奇绝的高跷表演、灵动曼妙的秧歌舞蹈,共同烘托出浚县庙会最热闹欢腾的节日气氛。
2006年,泥塑(浚县泥咕咕)(Ⅶ-47)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这项印刻着农耕文明活态记忆的传统手工艺带来了崭新发展机遇,但代际传承断裂、文化空间消解等时代难题同时发出了深切叩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