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在气清景明里调养身心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一般在公历4 月4 日至4 月6 日之间,正值“仲春”与“暮春”之交,此时气清景明,草长莺飞,万物吐故纳新,大自然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处处给人清新明朗之感,“清明”也由此得名。
在中医文化的视野里,清明时节,天地阳气渐盛,清阳初升,阴气虽减,浊阴犹盛。这个时候,阳气如同破土而出的幼苗,超过阴气开始占据上风,但是阴气没有彻底退让,加之此时降雨多湿度大,阴寒湿夹杂,阳气伸展受遏,所以气温仍有波动,“乍暖还寒”就是这个阶段的典型特征。人体也是个小天地,此时,人体的肝木之气渐旺,肝在五行中属木,与春季相应,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不舒或升发太过,都易引发身体不适。此外由于清明时节雨水多,阴雨绵绵,湿气重,湿邪又最易困脾,脾主运化水湿,喜燥恶湿,一旦脾的功能受到影响,身体的水液代谢就会失常。
在这样的节气特点下,许多人会感到困倦乏力,即便充足睡眠后,仍觉精神萎靡,这便是湿邪困脾所致。湿气重浊黏滞,阻碍了人体气机的正常运行,使得清阳不升,大脑得不到充足的气血滋养。同时,情绪方面也容易出现波动,烦躁易怒或郁郁寡欢,这与肝气的疏泄功能失调有关。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海外星云》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