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
作者 肖璇
发表于 2025年7月

栏目主持人:许晓明 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民族艺术》主编,研究员

2009 年是中国的“人类非遗年”,包括花儿在内的 22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花儿是流传于中国西北部多个省份、由多个民族共创共享的民歌,也是跨人类非遗代表作的“口头传统与表现形式”“表演艺术”两个领域的音乐艺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将花儿价值的描述对应了 3 个可持续发展指标——“优质教育”“体面工作和促进经济增长”“和平、正义和强大的机构”。花儿寓教于乐,人们通过歌唱,不仅可抒发个人情感,亦可起到道德教化、传递自然与人文知识的作用。各民族通过花儿会对歌享歌,并形成商品贸易会互通有无,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同时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可以这样说,多民族共鸣的花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象表达。

青海互助土族青年在花儿会上对唱河湟花儿。作者供图
甘肃洮岷地区岷县二郎山花儿会。作者供图

在中国广袤大西北的甘肃、宁夏、新疆和青海地区,流传着曲调异彩纷呈、唱词意蕴生动的一类民歌,因歌词中常将女子以花朵作比,而被世人称为花儿。花儿虽主要以汉语演唱,但音乐形式和演唱内容受汉族、回族、藏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裕固族、土族等多民族影响,所以也是中国西北地区多民族共享共唱的民歌。作为大西北音乐文化的翘楚,花儿不但是中国西北地区多民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传统文化共同构成繁荣中华文明的代表,吸引着世人关注的目光。2006 年5 月20 日,花儿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年 9 月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花儿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花儿是西北地区的音声标识,也是各民族的族际共语,承载了不同民族人民的文化心理,反映着该地区民族交融的历史文化进程。

本文刊登于《海外星云》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