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梯田上种出美丽风景
作者 曹丽萍 杨艳梅
发表于 2025年7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大寨村云雾缭绕,层层叠叠的梯田、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古朴的石板路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仿若一幅水墨画,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驻足观看。该村党支部书记潘保玉一边在朋友圈分享美景,一边给游客们讲解当地风土人情。

大寨村位于龙脊梯田核心区域,过去,村民们坐拥美丽的山水资源,却艰难地生活在贫困中。1999年,潘保玉意识到,家乡的好山好水也是发展旅游业的优越条件。他返回家乡,自己开窑烧瓦,在村民们质疑的眼光中,建起了村里的第一家民宿。2003年大寨村旅游公路正式通车,潘保玉的民宿迎来了游客,尽管每间房每天才收15元钱,但这让村民们看到,开民宿能赚钱。潘保玉大方地向村民们分享“生意经”,带着大家一起发家致富。

2005年,潘保玉当选大寨村村委会主任,2008年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为了将村里的旅游业做大做强,让乡亲们都能过上好日子,他多次赴外地学习、考察取经,探索出了“党建引领+政府+企业+梯田+村民”的旅游发展模式。

20年前,龙胜县的旅游产业还没有企业与村民合作开发的先例。一些村民对此十分抗拒,认为“梯田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交给企业管理就等于把饭碗交到了别人手上”。为转变村民们的思想观念,潘保玉想方设法动员、组织大家外出考察学习,了解其他地区企业入股村集体经济、联合发展旅游业的先进经验。同时,他邀请旅游公司入村,与村民们交流旅游发展经验,让村民们逐渐接受了与企业共同管理经营梯田旅游业的方案,促成了集体土地入股、村民农耕入股、公司市场化运营的“三合一”互动联营模式,自此大寨村走上了旅游产业富民之路。

为了提高村民们的责任意识,潘保玉想方设法促成旅游公司和村里签订新合同,每年拿出门票收入的7%给村里,激励村民们共同维护景区经营秩序。新合同还设立了梯田奖补政策条款,如果年游客量达到30万人次,旅游公司就按照每亩梯田1000元的标准奖励给村民。新合同履行当年,大寨村分到15万元的分红,2010年达到28万元,村民们尝到了甜头,维护景区经营秩序的自觉大大提高。

潘保玉还多次到上级相关部门争取资金,把大寨村通往山外的砂石道路升级成沥青柏油路,把村内的旅游基础设施进行了升级换代,大寨村的乡村旅游更受欢迎了。

有些村民在种植农作物时,东种一垄玉米、西种一块蔬菜,难以形成统一的水稻梯田特色景观,不利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于是,潘保玉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号召大家保护梯田景观,最终说服村民们统一种植水稻。潘保玉还推动大寨村成立了梯田维护队,明确保护梯田和破坏梯田的奖罚措施。在潘保玉和全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大寨村走出了“一田生五金”的旅游发展好路子,即“梯田流转有租金、梯田入股有股金、梯田维护有奖金、梯田务工得薪金、梯田旅游挣现金”,村民们变成了“扛着犁耙种田地,唱着山歌搞旅游”的“两栖农民”。2019年,大寨村实现整村脱贫,同时辐射带动周边8个民族村寨集体脱贫。

潘保玉带领大寨村群众走上了“旅游+N”的脱贫致富路,让昔日贫穷瑶寨蜕变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24年9月,潘保玉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摘编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25年6月2日,有删改/图 槿喑)

本文刊登于《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