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刊,《科幻世界》新栏目“蒙面写手”登场,十位科幻作家以匿名的方式参加了这场限定时间、字数和主题的淘汰赛。经过三轮比拼,最终由《逆向的人》《体裁不限,诗歌除外》《史亡笔记》的作者摘得“年度最受读者喜爱的蒙面写手”桂冠。这次活动在读者中也反响热烈,九个月的赛程期间,我们一共收到了近八千份读者投票和评论,除了表达对当期参赛作品的强烈感想,大家对面具之下的作者真身也是猜想不断、众说纷纭——相信大家都很急,但先别急,在揭晓最终的答案之前,容我们最后卖一个小小的关子,猜猜看“蒙面写手”这个点子从何而来?
☞ 创意来源:一次好事多磨的冒险启航 ☜
最初,“蒙面写手”这个点子是由《科幻世界》前编辑,也是本次比赛的参赛选手——陈虹羽大王提出的。据她回忆,很早很早之前,她还在杂志社当编辑的时候,各类选秀节目和文学比赛层出不穷,不乏成名作家参与匿名比拼,引发观众广泛讨论。爱凑热闹的她曾随口和当时的“午饭团”同事——就包括现任主编拉兹——提起,如果《科幻世界》也搞一个匿名写作比赛,再加上一些选拔机制,应该会很有趣。只是当时受限于资源,这个想法没能实现。多年后,到了2024年春天,编辑部主任橙子忽然找她,问是否愿意参与一个匿名写作项目。这个突然“复活”的创意令她既惊喜又感慨,那个当年随意聊起的点子,竟真的有机会落地实现。
其实,在担任本刊主编后不久,拉兹就想实施这个充满冒险精神的有趣计划,但同样因为编辑部条件不成熟、筹备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精力有限和担心作者参与积极性而把这个计划藏在心里。事情的转机发生在2023年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之后——这时杂志社的工作重心已经从办会回归内容创作,而编辑部则在挖空心思希望引导作者更多创作一些一万字以内的真正短篇,于是这个点子终于被提上日程。
2023年寒冬,编辑部到上海参加童书展活动,在晚上的一顿火锅桌旁,拉兹、橙子等人邀请江波、齐然等作者聚餐时,聊起了这个尘封许久的点子,但也提出了一些没想清楚的疑虑,希望他们能站在成名作家的角度给出建议。江波虽然对是否参加“顾左右而言他”,却对赛制提出了更加具体的建议和顾虑。经过江波的提醒,我们原本充满热情的心再次被浇凉,能否凑齐愿意参赛的作者?是开放自由投稿还是定向约稿?编辑部的审校效率能否满足赛制?实体出版的周期和传统期刊发行渠道是否能支持“蒙面写手”及时收到足够的投票?一系列问题喷涌而出。
事情越困难,希望“搞事”的心越难以平复。最终,经过编辑部几次讨论,大家还是决定尝试推出这个不但对作者充满挑战,对编辑部同样充满挑战的活动。2024年4月,编辑部小范围地正式发出“蒙面写手”的定向邀请。出乎意料的是,作者们回以了极大的热情,原本只需凑够八人就可开赛,但报名人数迅速达到了十二名,甚至有几位作者还因考虑了两天时间而痛失首次参赛的机会。但能否准时收到稿件、能否及时审校完成上刊、能否收到读者的反馈,在开赛前我们都惴惴不安。
幸运的是,虽然磕磕绊绊,但是在作者、读者和编辑部的共同努力下,第一届“蒙面写手”大赛圆满完结了!
这场活动的初衷,并非为了制造创作者之间的竞争。我们希望借由这次“去标签化”的匿名机制,暂时抹去名气与成见的滤镜,还作品一个“裸面”的舞台,重申“好科幻”的核心是脑洞,是思想,是探索和直面挑战的勇气!

☞ 真心话大冒险:参赛者独白 ☜
揭面,并不是为了终结匿名的游戏,而是开启一段更真实的对话——不管是创作心得(甚至反侦察手法)、对其他参赛作品的“锐评”,还是对读者反馈的回应、对“蒙面写手”活动的感想……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摘下“面具”的作者有什么想说的吧!
首先有请“四强争霸赛”的作者们向我们讲述他们的心路历程——
❀ 时 ❀
灰狐(《别回头》):
我是《别回头》的作者,也是这次“蒙面写手”中第一个投稿、第一个被淘汰的选手。参加这次活动原因首先是它上刊快,稿费拿得也快……然后也挺有意思的,还有匿名这个机制,就想试试看匿名状态下自己的文章评价如何,没想到第一个被淘汰。不过后来在笔会上受到了匿名的表扬,心里很满足。
至于隐藏身份——完全没有,毕竟我本人就没固定风格。写作过程对我来说反而很爽,给定话题限时写作,几乎就是用了几天确定点子,简单做个大纲就开始闷头写了,平时还要看个微博短视频啥的。
作为最后一名没什么好“锐评”其他作品的,大家都是我的学习素材。有读者觉得《别回头》有趣,我就已经很满意了。总之,这个活动挺好的,下期要是能跟赌马一样下个注啥的就更好了。
杨晚晴(《层流》):
大家好,我是杨晚晴,在这次“蒙面写手”活动中,我创作的作品是《层流》。
之所以决定参加这个活动,一则是觉得好玩儿,好久没写命题作文了,想挑战一下自己;二则是想看看在同一个题目下,其他作者会如何表达。至于匿名写作嘛,其实挺矛盾的——既希望被人认出来,又有点儿怕被认出来。
创作过程中唯一的困难其实是时间(这也暗合我写的那期主题)——从构思到积累资料,真正留给动笔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不过,整体赛制对我来说是确认了我对创作的认知:有时候内容来自形式,适当的限制会给创作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要说到印象深刻的作品,因为我比较喜欢诗,虽然没机会写,但还是看了写“诗”的那几篇,其中《体裁不限,诗歌除外》这篇挺让我惊喜的,作者的笔触很幽默,关键是对诗的理解也很精到,是一篇以理性解构感性(又不显得说教)的佳作。
看过一些(好的)评价,感谢读者对《层流》的喜爱和解读。回应就没必要了,作者的全部表达应该在作品里,如果非要说些什么的话,我想说我之所以选择19世纪末的维也纳作为小说背景,是因为那时的维也纳真的令人着迷,它的精致和颓废让我想起中国的南朝,而它孕育出的诸多思想观念其实极大地改变了当代世界的形貌,奥地利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溃败使这一点很少被提及,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探究一下……
“蒙面写手”这个活动好玩儿且磨人!这就让它更好玩儿了……我在想,汉字里最有发音通用性的字已经被编辑部用了(很多人都知道“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的梗吧),如果还能找到类似的字,我是不介意再来一次的,哪怕又是一轮游……
❀ 筮 ❀
陈虹羽(《螳臂》):
大家好,我是陈虹羽大王!这次在“蒙面写手”活动中,我抽中了“筮”,创作了《螳臂》一文。说实话,当时看到这个字我整个人都愣住了,还是专门去查了字典才搞清楚它的意思。
因为工作很忙,还在游戏公司赶版本,虽然给了一个月创作时间,我还是在最后两天通宵赶出来的……说限时一个月,其实对我来说跟限时两天也差不多。因为创作时间有限,只能用自己最顺手的方式去写。也看了不少其他参赛作品,感觉大家的创作真是各有千秋,风格也各不相同。尤其喜欢第一组的《别回头》,不知道是哪位朋友写的,很有意思。
读者的反馈我也认真看了,有表扬也有批评。批评的点主要集中在“完成度不高感觉像没写完”以及“又是AI题材没有创意”这两点上。针对完成度不高这点,我完全认,当时想得很完善,但时间实在太紧迫了,几乎是在几个小时内花了五千字的篇幅有限地把故事表述出来,确实还有很大的扩展与提升空间。但对于“题材没创意”这点,我有不同的看法。因为本身太阳底下就无新事,而AI题材虽然不新,但随时代的发展,内里也有很大的变化与差异。这次其实我是在AI题材的基础之上,找到了大数据与算法影响整个人类的行为这个切入点,同时想尝试用规则怪谈的方式来写这个故事。构思本身我认为是没问题的,但确实没能把自己的所想完全在文中表达出来。后续有机会我会重新完善这篇文!
总之,好玩!还玩!
鲁般(《欢乐女神》):
大家好,我是鲁般,这次作为“蒙面写手”的一日游选手,带来的作品是《欢乐女神》。因为抽到的题目有占卜真假的意味,加上当时网络上一大批AI和真人傻傻分不清楚的社会事件,就有了这篇熊孩子毁灭地球的故事。
关于隐藏写作习惯,我承认是战略性失误,看过的人好像第一时间就知道这是我写的了,甚至还来盘剥我……至于创作过程,我还是很享受这种命题作文的,虽然我本人并不是很认可过于主观的艺术形式的竞技(比如唱歌、跳舞、画画等),但是这个过程还是很
有趣的,你会看到其他人面对相同的主题发散出的不同观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