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平替旅行?
作者 陈致颖
发表于 2025年8月

打开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我们会发现,“平替旅行”正悄然兴起。从“京郊小瑞士”到“家门口的马尔代夫”,从“东方塞纳河”到“小阿勒泰”,年轻人用镜头和文字重新建构着对世界的想象。当“网红打卡”的狂欢浪潮褪去,人们开始追寻更具性价比、松弛感和精神共鸣的旅行方式。

而平替旅行的概念,就此应运而生。

传统旅游模式中,热门景点往往承载着强烈的符号价值。罗马的遗迹、马尔代夫的沙滩、瑞士的雪山……这些“世界级的旅游IP”曾是朋友圈社交资本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过度商业化与同质化现象的加剧,人们逐渐陷入“排队两小时,拍照五分钟”的困境。根据美国旅游网站亿客行的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因为热门目的地的高价与拥挤,最终选择了平替旅行。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年轻一代对“符号消费”的祛魅——他们不再将旅行视为炫耀性消费的舞台,而是回归对自我体验的忠诚。

平替旅行的核心逻辑在于“功能等价替代”。比如云南芒市以棕榈树、金塔、热带水果营造出的东南亚风情,人均消费仅为泰国游的三分之一;天津海河沿岸的欧式建筑群,让游客以地铁票价感受到“塞纳河畔的浪漫”。这种替代,并非简单的景观模仿,而是通过场景重构满足情感需求。在社交媒体上,“被低估的宝藏小城”话题超过12.3 亿次浏览量,这个数据,印证了这种价值取向的普遍性。

消费理性的觉醒,是一种“反向逃离”。

越来越关注自我的年轻人,不再盲目跟风、追逐热门,而是将自我需求、体验感和性价比放在首位。于是,他们用川西草原“平替”瑞士,寻找心灵的治愈,用霞浦黑沙滩“平替”冰岛,追逐孤独的浪漫……事实上,这又何尝不是用地理位移来完成对商业化陷阱的一次次逃离。

如果从更深层面进行解读,平替旅行正在重塑旅游的文化价值维度。传统观光游将文化简化为“可观看的符号”,而平替旅行更注重“可参与的叙事”。在江西婺源,游客通过制作甲路纸伞、体验傩舞,将“徽派建筑”的视觉消费升华为文化浸润;在云南芒市,傣族泼水节、手工织锦体验取代了打卡式拍照,创造出“身体在场”的文化对话。这种转变使旅游从“凝视他者”转向“重构自我”,契合了人们对意义和价值的需求。

回到文章的核心,那么,平替旅行究竟是什么?简单说,其实就是消费理性和诗意情怀的合谋。当人们用天津欧式建筑游替代巴黎游,用西岭雪山游替代北海道游,并不意味着旅游消费的降级,而是反映出人们更加注重旅游的本质,在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坐标。这种选择暗含存在主义的觉醒:重要的不是抵达哪个远方,而是以何种姿态走向旅途。正如哲人所言:“我们出发,不是为了逃离生活,而是为了不被生活所困。”

在平替旅行的浪潮中,每个人都在寻找答案,这是关于性价比与品质感的平衡,也是关于模仿与创新的辩证,而无论答案是什么,最终都指向那个永恒的命题:如何在有限中创造无限的自由。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文地理》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