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珠海航展 当战斗机从镜头前掠过
作者 陈国亨
发表于 2025年8月
俄罗斯“勇士”飞行表演队以6架苏-35S重型战斗机和1架苏-30SM支援机组成的编队,完成了阔别8年后的中国首秀。如左右页图所示。

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简称中国航展或珠海航展,自1996年首次举办以来,每两年举办一次,地点在珠海金湾机场。

第十五届珠海航展开幕的早上,珠海金湾机场已经被阳光铺满,我站在航展“炮楼”顶层,此起彼伏的快门声与交谈声交织充斥着我的耳膜。此刻,这栋四层民房已经挤满了人,不止楼顶,楼道里、窗台边,处处都是扛着“长枪短炮”的人。从顶楼往下看,机场内如潮水般涌动的人群一眼望不到尽头,专业摄影师、老人、少年……数以万计双眼睛都在做着同一件事——紧紧盯着天空。

三度披星戴月,三度与长烟赛跑

十个小时前,也就是凌晨一点左右,广州城已经寂静许久,我与朋友驱车前往珠海,在区域管控前,抵达金湾机场附近这座因航展闻名的“炮楼”。楼前的空地上,蹲坐着数十个背着“长枪短炮”蓄势待发的人,时间一到,他们就像离弦之箭一样,冲进这座居民楼,抢占航空摄影的黄金机位。

他们和我一样,都是为了珠海航展而来。

开幕式的镁光灯尚未熄灭,人群便如潮水般涌上“炮楼”。铁制楼梯在密集的脚步声中发出吱呀的叫声,我扛着三脚架,背着沉重的摄影包,被人群裹挟着艰难地向上攀爬。终于,我挤上了顶层,但表演已经开始,中国空军“八一”表演队的战机已拖着彩色烟带划过天际,引擎的轰鸣声震得耳膜发颤。

眼前的摄影平台相机林立,镜头层叠,早已被占领得水泄不通。我侧身穿过人群,背包不断与旁人的设备碰撞,费了很大劲才在楼顶中央觅得一席之地。为了这一天,我已筹备数月。此前,我在研究往届航展拍摄攻略时,详细对比过不同机型和镜头的性能,最终选定对焦性能见长的尼康Z8和画质优秀的Z72作为主力机,这两种型号可以兼顾拍摄稳定性与高画质。焦段覆盖上,24-200mm镜头捕捉全景,150-500mm长焦专攻战机特写。出发前,我在背包里塞了三块备用电池,以及两张大小分别为1T与2T的高速储存卡。此外,为了应对储存卡可能出现过热的问题,我将手机散热器时刻通电。在高强度的拍摄中,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可能影响到拍摄的顺利程度,我不想因为设备问题而留下遗憾。为此,我还动手制作了枪托式支架,让长时间拍摄的手臂有所支撑。

这些都是我吃一堑长一智的实际经验。在2018年和2021年,我就参与过珠海航展拍摄,那时虽然充满热情,但实在青涩。特别是2018年首次奔赴航展,那段经历堪称冒险。当时,我提前一天租来长焦镜头,几乎没有时间磨合,便背着器材,辗转近四个小时,来到珠海金湾机场旁一栋废弃建筑。夜里,大家挤在狭小空间里打地铺,耳边回响着飞机起降的轰鸣声,兴奋与紧张的心情交织,我彻夜未眠。

次日清晨,天还未亮透,我就扛着尼康D810与沉重的长焦镜头登上顶楼。当时的设备远不如现在成熟,D810的追焦性能迟缓,面对如闪电般掠过天际的战斗机,常常刚对上焦,战机就已消失在取景框外。并且手臂因长时间举着镜头酸软颤抖,一轮飞行表演结束,整个人汗流浃背,体力透支严重。筛选片子的时候,我发现了更严重的问题:由于在参数设置上我毫无经验,所以过低的快门速度导致拍摄的画面模糊一片。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文地理》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