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这不仅凸显了我国对商业航天的重视,也标志这一新兴产业正加速驶入应用落地“快车道”。
商业航天是指以市场化运作为核心,由企业主导投资、研发、生产和运营的航天活动,旨在通过市场竞争实现盈利。其中,可重复使用火箭因能有效降低发射成本、提高发射频率、减少污染并推动技术进步而成为各国商业航天企业研发的重点。本文将继续介绍我国可重复使用火箭的发展现状以及这类火箭近两年的发射计划。
蓝箭航天—朱雀三号
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蓝箭航天)成立于2015年,公司以国家战略为指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致力于研制中大型液氧甲烷运载火箭系列产品,为全球市场提供高性价比、高可靠性的航天运输服务。
朱雀二号是蓝箭航天的重点项目,于2017年9月立项,2018年12月启动方案阶段研制工作。朱雀二号为两级构型,以液氧甲烷为推进剂,箭体直径3.35米,全长49.5米,起飞质量219吨,起飞推力268吨。火箭第一级采用4台天鹊80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并联,第二级采用1台天鹊80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和1台天鹊10吨级游动液氧甲烷发动机组合而成。
2022年12月14日,朱雀二号遥一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但因二级游机异常关机致火箭失去推力,导致发射任务失败。2023年7月12日,朱雀二号遥二火箭发射升空,顺利完成了预定飞行计划,并将模拟载荷成功送入预定轨道。朱雀二号遥二火箭也因此成为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蓝箭航天则成为世界第九家、中国第四家实现火箭入轨的民营航天企业。朱雀二号遥二火箭的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在新型低成本液体推进剂应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2023年12月9日,朱雀二号遥三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鸿鹄卫星、天仪33卫星及鸿鹄二号卫星送入46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至此,作为国内唯一依靠自主研制的液氧甲烷发动机实现火箭连续入轨的企业,蓝箭航天凭借三发试验箭充分验证了朱雀二号的总体及各分系统方案的正确性、协调性,为火箭和发动机产品的后续设计改进与可靠性提升积累了飞行子样和良好的数据基础,为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运载火箭的研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4年1月19日,朱雀三号VTVL-1可重复使用垂直起降回收验证火箭(简称VTVL-1试验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VTVL-1试验箭直径3.35米,全长18.3米,回收支腿展开直径11.6米,采用一台基于连续入轨验证的80吨级天鹊-12改进型液氧甲烷发动机,具备正交双摆、45%~110%变推力调节和多次点火能力。VTVL-1试验箭采用低空制导、调推控制和软着陆关机策略,可精准控制火箭飞行速度和高度。此次飞行试验也充分验证了着陆支腿的缓冲性能与稳定性。

2024年9月11日,VTVL-1试验箭顺利完成10千米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总飞行时长200.7秒。试验箭经历了“上升—发动机关机—无动力滑行—发动机空中二次起动—软着陆”全过程。此次飞行试验进一步验证了火箭在高空高速大动压状态下的精准制导与控制算法,为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火箭制导控制关键技术的研究和验证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朱雀三号直径4.5米,全长76.6米,起飞质量660吨,起飞推力900吨,一次性任务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达21.3吨。整箭配备了4组可展收式栅格舵作为气动操纵面,用于第一级气动减速段的姿态调整与落点控制;尾部安装了着陆支腿,以实现第一级回收时的垂直着陆。朱雀三号还是我国首款不锈钢液体运载火箭。不锈钢箭体可大幅降低制造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其耐高温性也使得火箭在多次返回、重复使用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另外,基于液氧甲烷发动机不积碳、易维护、可全周期监测等特性,朱雀三号成功回收后,工作人员可不对一级发动机进行下箭检查,而是直接进行燃料加注后即可安排其再次飞行,真正实现航班化运营。
朱雀三号的动力系统采用蓝箭航天自研天鹊系列液氧甲烷发动机,第一级配备9台天鹊-12B发动机,海平面推力1000千牛;第二级配备1台天鹊-15B真空发动机,真空推力1183千牛。朱雀三号第一级的可重复使用次数不少于20次,航区回收运载能力为18.3吨,能强力支撑我国卫星互联网组网的高密度发射、大型通信卫星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以及各型飞船发射的任务需求,全面助推我国商业航天跨进大运力、可重复、低成本的卫星互联网时代。
2025年6月20日,朱雀三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完成一级动力系统试车,9台发动机按时序分批点火,顺利完成推力调节、发动机摇摆等测试,试车总推力超过750吨。随后,发动机有序关机,试车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朱雀三号一级动力系统试车为我国迄今规模最大、自动化水平最高的九机并联地面热试车,标志着朱雀三号研制进展顺利,即将进入首飞准备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研制的昊龙一号货运航天飞机也将由朱雀三号火箭搭载发射。昊龙一号货运航天飞机是一型带翼可重复使用商业航天飞行器,用于开展低成本空间站货物运输任务。昊龙一号采用大翼展、高升阻比、可重复使用飞行器技术方案,通过运载火箭发射并与空间站交会对接;脱离空间站后,经离轨制动、再入飞行、水平着陆、检测维护后可再次执行任务。昊龙一号具有较大的货物上下行能力、优良的飞行环境及处置保障效率,可通过多次重复使用进一步降低空间站货物运输成本,与现有货物运输系统共同构建安全可靠、形式多样、灵活高效的空间站天地货物运输体系,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积极贡献航空智慧和航空力量。

东方空间—引力二号
2024年1月11日,引力一号遥一固体运载火箭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成功发射,顺利将搭载的云遥一号18星、19星和20星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除了以上3颗卫星,引力一号遥一火箭还搭载了重达3吨的低成本货运飞船本体结构作为配重,充分验证了其运载能力。
引力一号由东方空间(山东)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东方空间)研制,是全球首创全固体捆绑式中型运载火箭。火箭起飞质量为405吨,以大空间、简洁发射、快速响应为特点,具备运载能力大、载荷空间大、海陆通用、快速响应等优势,支持百千克级卫星“一箭30星”发射,能满足低轨中小卫星组网批量发射、中大型航天载荷快速响应发射需求。
引力一号的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为6.5吨,5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4.2吨,创造了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中国运力最大民营商业运载火箭、中国首型捆绑式民营商业运载火箭、世界首型海上发射的捆绑型运载火箭等多项纪录,进一步扩大了我国商业火箭发射能力,为我国中型运载火箭的海上机动发射、快速应急发射提供了解决方案,将发射成本降低至国内商业航天领先水平。
东方空间自主研制的新型引力二号中大型可回收液体运载火箭预计2025年年底具备飞行条件,2026年上半年完成首飞。引力二号箭体直径4.2米,起飞质量715吨,起飞推力990吨;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为21.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15吨。
引力二号以极致性价比、高轨发射、芯级回收为主要特点,第一级可重复使用次数不少于30次,能够满足中大型卫星互联网星座组网及商业高轨发射需求。
引力二号第一级采用9台东方空间自主研制的原力-110液氧/煤油发动机,第二级采用1台原力-110真空版液氧/煤油发动机。原力-110发动机具备深度变推、多次重复使用等特点,海平面推力110吨、真空推力122吨,海平面比冲285秒,真空比冲313秒,推力调节范围40%~110%。
未来,东方空间还将在引力二号的基础上研制采用通用推进器芯级(CBC)构型的引力三号火箭,该火箭起飞质量1632吨,5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将提升至38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17吨,预计2027年发射升空。

箭元科技—元行者一号
北京箭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箭元科技)研制的元行者一号不锈钢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面向低轨互联网高效组网发射需求,具备一箭一轨运载能力。2022年,元行者一号全尺寸不锈钢贮箱内压试验和爆破试验先后取得圆满成功,意味着箭元科技突破了不锈钢༁料在火箭上的工程化应用。2023年和2024年,箭元科技按计划先后完成了元行者一号第一级静态点火试验、控制系统与发动机联合摇摆热试车以及第一级落水回收试验。
2025年5月29日,元行者一号验证型火箭在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进行了首次飞行回收试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回收试验主要对火箭海上软着陆回收技术进行验证,涉及发动机高空关机、二次启动、整箭海面悬停等关键技术。同时,获取火箭对海上回收环境的适应性数据,形成完整的回收后处理流程,为之后元行者一号首飞入轨+第一级回收任务打下基础。
元行者一号箭体直径4.2米,全长66米,起飞质量509吨,1100千米轨道运载能力为7吨。火箭采用不锈钢箭体和串联两级构型,配备龙云液氧甲烷发动机;采用海上溅落回收方式,单箭可重复使用20次,年发射服务能力26次。

深蓝航天—星云一号
2024年9月22日,江苏深蓝航天有限公司(简称深蓝航天)在内蒙古深蓝航天额济纳旗航天港实施了星云一号首次高空垂直回收飞行试验。不过,由于第一级在飞行试验的最后着陆阶段发生异常,导致箭体部分损毁,试验任务未能取得完全成功。
本次试验总飞行时长179秒;关机前,箭体与理论着陆点的误差距离小于0.5米;箭体精确落于回收场中心点。试验后,经过对试验过程数据初步回溯分析,发现在最后着陆关机段,发动机调推伺服跟随控制指令出现异常,导致箭体着陆高度超过设计范围,箭体出现部分损毁。
星云一号首次高空垂直回收飞行试验是我国第一次可入轨运载火箭的高空回收试验。试验核心任务是验证星云一号入轨后垂直回收阶段各系统工作的正确性和协调性,验证火箭飞行过程中多机转单机变动力工况,为后续入轨及回收试验积累关键数据。
星云一号全长35米,起飞质量150吨,起飞推力180吨,低地球地轨道运载能力为2吨。火箭采用了“9+1”构型,即火箭第一级配备了9台基本型雷霆R液氧/煤油发动机并联,第二级配备了1台真空雷霆RV发动机。雷霆R可重复使用发动机是国内首个开式循环液氧/煤油针栓发动机,具备50%~105%的推力调节能力。
星云二号是深蓝航天在研的另一款大型液体可重复使用火箭,第一级配备了11台130吨级雷霆-RS发动机并联。该型火箭高约70米,直径5米,起飞推力超过1000吨,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超过25吨。星云二号预计于2026年进行首飞。
除了上述轨道级火箭,深蓝航天还计划在星云一号第一级的基础上搭载自主研制的载人飞船,以进行亚轨道载人飞行。深蓝航天计划于2026年进行数十次载人飞船和火箭组合体试验,确保亚轨道载人旅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并于2027年开启亚轨道旅行商业化。
我国商业航天规模化应用的一大难点无疑是火箭的可回收与重复使用技术,因此批量化生产卫星、低成本发射卫星既是我国打造空天网络一体化的重要一环,也是商业航天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