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爱用表情符号
作者 吴嘉欣
发表于 2025年8月

在面对面的语言交流中,丰富的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往往作为语言的补充,帮助我们更生动地传递情感。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微信、QQ 等网络社交渠道日益成为人们交流的主要方式,一种替代现实表情的新元素— 网络表情符号(简称表情符号)也应运而生。在深度媒介化的当下,表情符号已在各类网络社交场景中普及。值得一提的是,每年的 7 月 17 日被 Emoji 表情搜索引擎创始人杰里米·伯格设定为“世界表情符号日”,这也从侧面印证了表情符号正逐渐成为网络社交中不可或缺的传播媒介。

语言学家加文·卢卡斯曾指出,表情符号是有史以来成长最迅速的“语言”。从 2014 年发起设立“世界表情符号日”至今,已经过去了十余年,这种沟通方式为何能够获得广泛的认同?作为不再新奇的“语言”,表情符号又是如何让人们“十年如一日”地喜爱它?其背后必然蕴含着深层的社会心理机制。

一个“微笑”开启表情时代

随着现代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在线交流已成为人们日常沟通的主要方式。不过,相较于面对面交流中丰富的非语言线索— 生动的肢体动作、多变的面部表情及抑扬顿挫的语气声调,线上交流的虚拟化特性,让人们难以捕捉对方真实的情感状态,无形中为有效沟通设置了屏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表情符号应运而生,填补了情感表达的缺口。

1982 年 9 月 19 日, 美 国 卡 内 基 梅隆大学的法尔曼教授灵光一闪,在学校的电子留言板上输入了“:-)”这个字符组合来表示友好。这个酷似微笑的表情符号广受欢迎,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表情符号。在表情符号刚刚诞生时,人们还不知道互联网为何物,其传播范围也极为有限。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表情符号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其中,Emoji 表情凭借独特的表现力脱颖而出。Emoji 表情由日本软件工程师栗田穰崇首创,起初在日本的网络及手机用户群体中风靡,随后凭借其直观、简洁的特点,迅速风靡全球,成为跨越国界的通用交流符号。

本文刊登于《百科知识》2025年1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