荇菜:叶绿花黄味脆美
作者 陈博君
发表于 2025年8月

在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第四十回中,贾母携家中女眷带刘姥姥游览大观园,忽被一阵鼓乐之声吸引,于是率众人从贾探春的住处秋爽斋出来,准备坐船去欣赏女孩子们的吹打演习。书中写道:“走不多远,已到了荇叶渚。那姑苏选来的几个驾娘早把两只棠木舫撑来……”

这里提到的“荇叶渚”是大观园内的特色水景之一,位于贾探春的秋爽斋和薛宝钗的蘅芜苑之间,就在贾惜春的藕香榭附近,是由沁芳溪东路水系汇集而成。这段可搭乘木舫通行的水路的最大景观特色就是长满了一种名为“荇菜”的水生植物。

《诗经》中的“第一草”

提起荇菜,那可是一种大名鼎鼎的古老植物。最先让这种植物名声大噪的,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开篇之作《关雎》。

诗中这样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爃 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位多情的古代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采摘荇菜的年轻女子后,因心生爱慕而产生的种种心理变化,表达了古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诗中分别用“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爃之”来描写女子采摘“参差荇菜”的场景,展现出栩栩如生的画面感和重章叠韵的节奏美,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美好的遐想。荇菜也因此被誉为《诗经》中的“第一草”。

为什么在这首著名的古诗中,作者要选取采摘荇菜这一场景来烘托女子的美丽形象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荇菜在商周时期是一种被广泛采摘食用的野菜。尽管这种野菜长得“参差不齐”,但能让人填饱肚子,而且味道似乎也不错。早在三国时期,东吴学者陆玑就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这样记述荇菜:“荇,一名接余,白茎,叶紫赤色,正圆,径寸余,浮在水上,根在水底,与水深浅等,大如钗股,上青下白,㭯其白茎,以苦酒浸之,脆美可案酒。”清代陈大章编撰的《诗传名物集览》中也提到了荇菜的植物学特征,并表示“江东人取其茎为食,以苦酒浸之,脆美”。明代文学家陈继儒在《岩栖幽事》中则称,煮烂后的荇菜味甜如蜜,被称为荇酥。

在食材尚不丰富、烹饪技术也相对落后的古代,荇菜这种只需经过水煮就能变得味美如蜜的野菜,自然深受人们青睐,用它来衬托美丽的女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关雎》一诗之所以反复提及荇菜,是因为这种植物的别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窈窕淑女。荇菜古称“狜 ”,亦称“接余”。“接余”的谐音不免让人联想到一个特殊的名词—“婕妤”。婕妤是古代皇室对嫔妃的称呼,常常象征美丽端庄、才情出众的女子。宋代学者程大昌考证后认为,汉代的“婕妤”一词出自《诗经》中的狜菜。清末学者章太炎等人也有类似的观点。

回到《关雎》,诗歌以荇菜比喻淑女,当男子在水边见到接余,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美女婕妤。

文人笔下“清幽客”

作为一种姿态秀美的水生植物,荇菜有着似水般柔美的生长状态和纯洁明净的美好寓意。因此,在《诗经》中,荇菜被视作爱情的表征,显得情真意切,由此引发了人们的强烈共鸣。也因为这首《关雎》,荇菜受到了历代文人的重视,在各种脍炙人口的诗文作品中频繁亮相。

有意思的是,在《诗经》之后,文人笔下的荇菜形象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常作为一种水边清幽的意象出现,多与隐逸、脱世、田园之趣相关,带给人们一种潇洒飘逸的“清幽客”形象,而极少再以爱情表征的形象出现。

本文刊登于《百科知识》2025年1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