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则为善者日进,为恶者日止
发表于 2025年8月

“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则为善者日进,为恶者日止。”不反腐败确实要亡党,真反腐败不仅不会亡党,而且能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我们党更加坚强、更有力量。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0月23日)

【释义】

立了功一定奖赏,犯了罪一定处罚。那么做好事的人会一天比一天多,做坏事的人会一天比一天少。

【解读】

“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则为善者日进,为恶者日止”出自司马光《资治通鉴·陈纪三》。这是北周太傅于谨向周武帝的进言。

“有功必赏,有罪必罚”,意思是指奖赏和惩罚都极为分明,常用于形容处理事情严格而公正。赏罚分明,是我国古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管理军队、处理事务的重要法则。

著名的三国故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就体现了这一法则。蜀后主建兴六年(228),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他命令赵云、邓芝为疑军,占据箕谷,自己则亲率十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诸葛亮任命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然而,马谡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而是骄傲轻敌,自作主张地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魏明帝曹叡得知蜀将马谡占领街亭,立即派曹魏名将张郃领兵抗击。张郃进军街亭,侦察到马谡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挥兵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部队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最终,张郃乘势进攻,蜀军大败。马谡失守街亭,战局骤变,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临刑前,马谡上书诸葛亮:“丞相待我亲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这次我违背节度,招致兵败,军令难容,丞相将我斩首,以诫后人,我罪有应得,死而无怨,只是恳望丞相以后能照顾好我一家妻儿老小。”诸葛亮看罢,百感交集,老泪纵横。他深知马谡是个人才,也曾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但军法如山,不得不杀。于是,他强忍悲痛,杀了马谡,抚养其子。

“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规制度如果得不到有效落实,就会成为“纸老虎”“稻草人”,不仅不能产生应有的作用,反而会损害法规制度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因此,必须强化法规制度执行力,做到纪律红线始终高压带电,规矩底线丝毫不能逾越。始终把纪律挺在前面,不能讲面子不讲规矩、讲关系不讲原则。(王杰)

本文刊登于《月读》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