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的“鱼”
提到鱼这种动物,你会想到什么?在你的认知里,它更多是跟好的意思,还是不好的意思联系在一起?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人赋予了“鱼”哪些意义和内涵。
“鱼”的甲骨文字形就像一条完整的鱼的样子:头、身、尾、鳞、鳍俱全。有的字形图画的意味更浓一些,比如突出鱼嘴张开的细节等。金文基本上保留了鱼的形象,有些字形甚至将鱼身体上的细节描绘得更为丰富。后来经小篆、隶书到楷书,逐渐变得不那么象形了。今天“鱼”的字形是草书楷化的结果。
“鱼”最初就是指生活在水中的鱼类。许慎《说文解字》:“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既解释了字义,又说明了“鱼”形体上的特点。《诗经·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鹰在天空中翱翔,鱼在深潭里腾跃。形容万物各得其所、生机勃勃的景象。
《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孟春》等文献中都有关于“鱼上冰,獭祭鱼”的描写。早春时节,河面冰层开始融化,鱼儿游到水面附近,水獭把捕到的鱼摆在岸边,就像人类陈列供品祭祀一样。在古代,这种自然现象被视为节气变化的物候标志,意味着春天即将来临。
《战国策·齐策四》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齐国人冯谖在孟尝君门下做食客。起初,侍从认为孟尝君看不起冯谖,就给他吃粗劣的饭菜。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倚着柱子弹着自己的剑,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长剑我们回去吧!没有鱼吃。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月读》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