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巧修边墙拱卫京师
明朝建立之后,北方边患严重,自洪武元年(1368)元廷退居漠北之后,蒙古鞑靼、瓦剌诸部及兀良哈三卫便不断袭扰明王朝边地,往往是大肆掠夺后随即退走,形成“北虏之患”。特别是嘉靖年间,鞑靼诸部屡屡入犯,动辄数万甚至数十万精兵出动,明军根本抵挡不住这些骁勇善战的蒙古铁骑。嘉靖二十九年(1550)六
月,鞑靼首领俺答汗率领所部数万精兵大破古北口而入塞,在京师周围肆意劫掠八日,满载而去,史称“庚戌之变”。
为加强北方及北京的防务,明廷将长城沿线划分为九个区域驻扎重兵,称为九边或九镇,每镇均设有总兵管辖。戚继光就曾出任京师门户蓟镇总兵,管辖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这正是拱卫京师的屏障,军事地位极其重要。
隆庆元年(1567),俺答汗又犯边地,土蛮也同时入寇,给明王朝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此时,东南沿海倭患渐次平息,明廷便把主要精力放到整饬北方边务、消除蒙古鞑靼诸部的袭扰上来,将福建总兵戚继光和两广总督谭纶调任蓟镇总兵和蓟辽总督,谭纶是戚继光的上司。
戚继光到蓟镇上任后,对京师北方防务进行了考察。蓟镇的边墙最早修建于明朝初期,到弘治、嘉靖年间也都有所修筑,但仍然比较矮薄,有的地方已倾圮坍塌,间断不连接,且大部分是用传统夯土法修复,防御功能不足。长城上仅有很少的砖石小台,守城的士兵只能露立台上,没有防身隐蔽之地,不利于长期防守,“人亦以险固,设险为虚,人何由守”,根本无法阻遏蒙古人的武装侵袭。
戚继光上奏朝廷提出自己的建议:“蓟镇边垣,延袤二千里,一瑕则百坚皆瑕。比来岁修岁圮,徒费无益。请跨墙为台,睥睨四达。台高五丈,虚中为三层,台宿百人,铠仗糗粮具备。令戍卒画地受工,先建千二百座。”他提出可以新建敌台,使得防守士卒进可攻、退可守,不怕风吹日晒,无惧雨雪侵袭。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月读》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